镁基电池电极材料的构筑及储能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安全性差、高成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环境污染和人口增长,人们对先进储能的需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设计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新型可充电池体系。近年来,以Zn、Al、Mg为负极的多价阳离子可充电池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可充镁电池具有低成本、高理论体积比容量(Mg 3833 m Ah/cm3;Li 2046 m Ah/cm3)和低毒性等优点。镁的天然来源丰富地壳储量是锂的300倍(镁为1.94%,锂为0.006%);镁在沉积溶出过程中不形成枝晶,可充镁电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可充镁电池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以改善动力学缓慢的Mg2+在电极中的扩散,镁负极与传统非水电解液之间的不相容性,以及扩大电解液电化学稳定窗口等问题。因此寻找具有优良电化学性能的合适电极材料是十分迫切的需求。本论文研究了高电压、高储能性能和高电解液匹配度的镁基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并重点研究了镁基电池电极材料的结构、组成、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探索了各种类型的电极材料的储能机理、材料改性策略对储能性能的影响,评估了合成材料在镁基电池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多步水热法制备了Ni Co2S4@Mn Mo O4核壳结构复合材料,以海胆状Ni Co2S4微球为内核,将超薄Mn Mo O4纳米片可控沉积在Ni Co2S4微球表面。独特的核壳异质结构有助于增加尖晶石型Ni Co2S4(s-Ni Co2S4)内核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可以有效抑制Ni Co2S4在亲核电解液中的溶解。Ni Co2S4@Mn Mo O4核壳材料作为正极首次应用于镁基电池中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2)Ni Co2S4@Mn Mo O4电极虽然放电比容量大,但存在合成方法复杂、工作电压低、在亲核电解液中不稳定等问题。氧化物电极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超薄VO2(B)纳米片。以超薄VO2(B)纳米片作为正极,镁箔作为负极,钼作为集流体,全苯基氯化镁(APC)/氯化锂(Li Cl)作为电解液,在自行设计的模具电池中组装Mg-Li混合电池。该电池在电流密度100 m A/g时,可逆容量275 m Ah/g,在电流密度4 A/g时,可逆容量145 m Ah/g,且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和484 Wh/kg的高能量密度。(3)为进一步提高镁基电池工作电压,通过低温固相法制备了具有独特分级结构的纳米/微球高压尖晶石型Li4Mn5O12正极材料,纳米尺寸效应使电解液充分渗透到电极材料,从而提供了充分的Li+传输通道,缩短了Li+的扩散路径。本工作首次论证了尖晶石型Li4Mn5O12作为Mg-Li混合电池正极的可行性。在电流密度0.1 C(1 C=163 m Ah/g)时,Li4Mn5O12电极的可逆比容量为155 m Ah/g,工作电压超过2.0 V(vs.Mg2+/Mg),具有326 Wh/kg的高能量密度。(4)传统镁离子电池电解液与镁负极的兼容性较差,在镁负极表面形成绝缘的钝化膜,阻碍Mg2+在镁负极的扩散,限制Mg2+的沉积溶出。部分含卤素原子的电解液中游离的卤素离子对常规集流体(如不锈钢、镍等)具有很强的腐蚀性,阻碍了其在2.0 V以上低成本可充镁电池中的广泛应用。为使传统的无腐蚀性电解液能够与可充镁电池兼容,有研究提出用合金型负极材料代替镁金属负极。本工作通过热解多巴胺包覆的铋硫前驱体合成了Bi@NC复合材料,将Bi纳米棒锚定在N掺杂的介孔碳基体中,并将其作为镁离子电池负极应用。N掺杂碳基体提供了一个高效电子传输网络,促进了内核Bi的镁化/去镁化,此外还可以抑制Bi纳米棒的聚集,并作为缓冲层,缓解Bi纳米棒在与Mg合金化/去合金化过程中的机械应变。Bi@NC纳米棒作为镁离子电池负极在电流密度100 m A/g时,可提供360 m Ah/g的高可逆容量,并在100次循环后保持初始容量的87%。在电流密度1 A/g时,可逆比容量为275 m Ah/g,展现出较好的倍率性能。
其他文献
近年来,蛋白质药物作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引起了科研工作者们的极大兴趣。然而蛋白质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分子量大、稳定性差、生物半衰期短等,使得蛋白质药物的临床应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来解决蛋白质药物临床应用的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转录因子,抗氧化酶,胰岛素等治疗蛋白,设计新型运输载体进行蛋白质递送,从而实现炎症、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治疗。主要内
橡胶沥青的存贮稳定性问题制约了其性能提升与工业化推广,采用Terminal Blend技术在高温沥青中脱硫、裂解胶粉可提高二者的相容性,但长时间高温搅拌导致沥青轻组分挥发,易发生燃烧与爆炸,以及沥青老化问题。本文以Terminal Blend技术为基础,吸收脱硫胶粉改性沥青和生物沥青的思想与研究成果,针对现有胶粉改性沥青技术的缺点,提出利用废食用油闪点高、经济、环保的优点,将废食用油代替沥青用于胶
近年来,抗生素类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已经受到环境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抗生素废水是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具有生物毒害大、浓度高、可生物降解性低等特点,属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由于传统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降解抗生素废水的效果不理想,开发高效的抗生素废水处理技术成为污水治理领域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光催化氧化法在水污染治理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所需的设备和工艺简单,能耗低
近年来,微生物电合成系统(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BES)作为一种能够兼顾能源高效利用和污水废气处理的新型能源转化设备,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以固碳产甲烷微生物电合成系统最具应用潜力。然而,目前固碳产甲烷微生物电合成系统中微生物阴极存在成膜时间长、活性生物量少及阴极性能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系统的发展与应用。本文针对固碳产甲烷微生物电合成系统中生物膜/电极间电子传递途
对于天然气集输管线,Ca CO3垢占绝大多数,结垢严重制约着天然气集输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实际场合中,通常会运用HCl、H2SO4酸洗或电脉冲等方式进行除垢处理。酸洗液在进行除垢的过程中,对管道也具有较为明显的腐蚀作用,导致管道的使用时间缩短。一种经济性比较好的方式,即为除垢液中添加一定的缓蚀剂成分,从而降低酸洗腐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为低Cr钢和缓蚀剂之间的反应原理非常复杂,假如运用不合理,产生
数字化岩石分析-数值模拟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岩土工程领域的新兴科学研究方法,并且广泛应用于岩石物理、力学、水力学和热力学特性研究、破裂机理研究和微观流体流动及传热传质机理研究。如建筑物微观力学特性和可靠度研究、爆破过程中岩石损伤模拟、页岩气开发过程的裂纹扩展和页岩气微观运移机制研究。数字化岩石分析-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快速地获取常用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如孔隙率和渗透率),并且可以定量地分析孔隙尺度变量对岩
集值优化是优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经济学、变分包含、优化控制等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集优化是集值优化的一个新分支,近年来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类广义集优化问题。该优化问题中的集序关系由一类特殊的共同放射集诱导得到,不一定是预序。首先,引入了广义集优化问题和相应的广义向量集值优化问题的各种极小(大)解的概念,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广义集优化问题相应解集闭的充分条件和下半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袤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镁合金具有密排六方结构,在室温下缺乏足够的滑移系,变形孪生在合金塑性变形以及加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影响合金强度、塑性、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刻、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孪生行为,包括孪晶的长大机制、孪晶界面结构以及演化机制、变形孪晶与晶体缺陷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以及孪晶的形核和长大特征,将为优化合金结构、
当前,有害藻类水华时有发生,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藻类有机物也是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对水厂的正常运行与水质安全影响极大。超声波辐射是一种有效提高藻细胞去除效率的方法,可产生多种物理和化学效应抑制藻类细胞的活性、破坏藻类细胞的结构。然而,在藻细胞灭活和破碎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遭到破坏,会有大量的胞内有机物释放到水体中,改变水体中有机物特性,干扰混凝等水处理工艺的除藻效能
神经调控是研究神经活动如何影响大脑功能的一种技术,也是认识脑功能、干预脑疾病的重要工程技术手段。神经调控常用的方法包括电刺激、磁刺激、光刺激、机械刺激等,其各具优缺点,而具有微创、高时-空分辨率特点的调控方式是神经调控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近红外激光(near-infrared,NIR)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调控中,且被证实具有非接触和作用范围可控等优点。研究已证实NIR通过激光与组织的热作用既可以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