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在中日两国的传播比较——以对自然主义理论的认识为中心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nr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兴起的自然主义文学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它创造性地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将生物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指导文学创作,以真实、客观为文学的根本原则和出发点,将写实风格发展到极致;打破了只从理性层面刻画人物的文学禁锢,从生理层面对人的生物性进行赤裸裸的写真;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无情揭露、对丑恶人性的客观再现,完成对现代性的独特认识和批判。自然主义文学前承现实主义,后启现代主义,是文学史从近代向现代过渡中的一次重要的文化超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自然主义文学风靡法国的同时,它也跨出了国界,传播到欧洲的其他国家和美国,之后又传到了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对当地文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20世纪初,自然主义文学开始对日本文坛产生影响,并且在日本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日本文坛接受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是以自己的现实需要和文学价值取向作为先决条件的。因此扎根在日本文学土壤之上的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在吸收和消化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即:追求“真实”的“露骨描写论”;主张“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以及“性欲决定论”。并在这些理论和创作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学样式——私小说。   与此相反,在同样处于东方文化氛围中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始终没有能够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人们对自然主义文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最初几年,期间茅盾等文学家曾展开了一场关于自然主义的论战,掀起过对自然主义的宣扬和倡导的热潮。但是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提倡者们只是想借鉴自然主义的“两大法宝”——实地观察和客观描写的方法,以此来实现改造中国文坛的目的。这种功利性的选择与改造,使得中国的自然主义文学表现出了本质的失却。尽管如此,中国还是出现了如《子夜》、《沉沦》等一批具有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但是随着五四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逐渐转型,对于自然主义的关注就慢慢冷却下来。再后来,自然主义在中国就逐渐成为贬义词,甚至沦落为现实主义的对立面。这种情形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本文通过自然主义文学在中日两国的传播状况的对比,分析两国在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认识方面的差异,进而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第一章主要是介绍自然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几个基本原则和范畴,概述自然主义文学在中日两国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轨迹,整理关于这一研究的主要论著和观点、方法等,同时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从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的传播状况入手,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认识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发展的独特形态——私小说。   第三章阐述通过茅盾为代表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们对自然主义文学的介绍和宣传,自然主义是如何在中国文坛生根、发芽,并开始影响一部分作家的观念和创作的。同时,提出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文学关系中应当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通过对中日两国在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认识方面的异同点的比较,探讨出现这些不同的背景和原因。   第五章得出本文的结论,指出本论文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  
其他文献
凯特·肖邦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她的代表作《觉醒》使她备受奚落却又使她名声大噪。小说对女主角艾德娜追求独立自主的形象刻画走在当时的时代前沿,
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在同一个人的脑袋上,却长着五张截然不同的脸。我说有,不信你在周围找找,准能看到他们的影子,尤其是在对待腐败的态度上。  第一张脸:痛恨腐败。这张脸一般在两种情况下拿出来用。一是在开会讲话和发言表态时。一旦提到反腐败。他们立即就会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并明确表示,要同腐败分子作坚决的斗争。二是在私下聊天的时候。一说到腐败,气也不打一处来。单看这张脸,绝对是一个与腐败势不两立的好党员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综合表现,是民间智慧、艺术、知识的混合体,是民众生活的缩影,也是一切高雅艺术的源泉。民间故事作为文化载体之一,承载并传达着各国各民族不同的习俗、心理
移就是一种违背传统语法的语言现象。由于它独特的艺术效果,作为传统修辞格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表达及文学作品中。近几年,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从认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她集诗人、小说家、评论家于一身,在加拿大文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盲刺客》发表于2000年,是阿特伍德的第十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