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皮肤渗透性屏障位于表皮角质层,主要作用是防止水份和电解质丢失。板层小体(LB)存在于表皮棘层上部及颗粒层的角质形成细胞(KC)内,在维持皮肤渗透屏障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缺失或功能紊乱将导致一系列皮肤屏障损伤性皮肤病,如银屑病、鱼鳞病等。但LB的具体来源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显示自噬可能参与LB的形成。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方法,且紫外线照射可诱导自噬。因此,我们推测自噬可能在LB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 研究自噬在LB形成中的作用,从而为皮肤屏障损伤相关皮肤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方法 首先使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50nmol/L分别处理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 0h、12h、24h和48h,用Western blot检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支架蛋白P62(P62)、Rab11a四种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用透射电镜(TEM)观察LB数量及直径大小变化情况。接着使用自噬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 100nmol/L分别处理HaCaT细胞0h、12h、24h和48h后,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mTOR、LC3、P62、Rab11a的变化情况,用TEM观察LB数量及直径大小变化情况。结果 50nmol/L雷帕霉素处理HaCaT细胞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0h对照组相比,12h、24h、48h时LC3-II/I的表达显著性增加(t=22.87、34.03、10.13,P<0.05);12h、24h时LC3-II的表达显著性增加(t=8.54、9.82,P<0.05);12h、24h、48h时P62的表达显著性增加(t=15.35、29.12、1.38,P<0.05);12h、24h、48h时mTOR的表达显著性减少(t=6.22、8.42、8.89,P<0.05);另四个时间段Rab11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P>0.05)。TEM结果显示:与0h对照组相比,48h时LB数量显著性增加(q=10.00,P<0.05);另四个时间段LB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7,P>0.05)。100nmol/L巴弗洛霉素A1处理HaCaT细胞后,Wetern blot结果显示:与0h对照组相比,12h、24h、48h时LC3-II/I的表达显著性减少(t=18.91、24.86、25.68,P<0.05);12h、24h、48h时LC3-II的表达显著性增加(t=5.94、9.66、7.71,P<0.05);12h、24h、48h时P62的表达显著性增加(t=3.83、8.54、11.3,P<0.05);另四个时间段mTOR、Rab11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0.64,P>0.05)。TEM结果显示:与0h对照组相比,48h时LB数量显著性减少(q=5.00,P<0.05);12h、24h时LB直径显著性减小(t=2.09、2.26,P<0.05)。结论 自噬信号可能参与LB形成过程的调节,当自噬信号增强时LB数量增加;当自噬信号减弱时LB形成受抑制,数量减少及直径变小。LB可能是在自噬溶酶体出现时或降解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