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当前正处于碳排放的“相对减排”阶段,实现碳排放总量的减排,或者说“绝对减排”,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研究预估我国碳排放峰值在2030-2040年之间,这就意味着我国从当前的“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还需要再走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路。如何走好这段路,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碳减排之间关系,无疑是眼下值得深思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引入“碳生产率”的概念,将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两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我国碳生产率变动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探寻新形势下我国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实现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增长的发展路径。本文的研究是分三个层次进行的。首先,本文研究了碳生产率变动与“相对减排”、“绝对减排”的阶段规律,指出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是一个碳生产率不断上升、碳强度不断下降、碳排放总量仍在增加但最终目的要下降的阶段。从数学论证来看,碳生产率增长是“相对减排”和“绝对减排”的必然要求,是影响碳相对减排阶段的关键;从国际经验来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经历了碳相对减排阶段,其经历的时间长短,与进入这一阶段的碳生产率水平和整个阶段碳生产率的提高情况有较强的联系。其次,本文研究了我国碳生产率的变动情况与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分解法(LMD工),建立了一个碳生产率影响因素解析模型,将我国碳生产率的变动归结为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四个因素的贡献;而初步验证表明“十一五”时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碳生产率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能源效率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也较为突出,而能源结构效应和空间结构效应所受制约较多、影响较小。接着为进一步分析各个因素对我国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本文在第四章研究了我国碳生产率变动的能源效率效应,在第五章研究了我国碳生产率变动的能源结构效应,在第六章侧重从工业化和城镇化方面研究了我国碳生产率变动的产业结构效应和空间结构效应。最后,本文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的发展路径问题。我国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关键是要大幅提升碳生产率,以更少的碳排放换取更大的经济产出;重点是要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更为低碳的方式实现我国跨越式发展。以湖北省为例,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的发展路径就是要大幅提升碳生产率,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走低碳工业化和低碳城镇化互动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