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表面纳米再构技术的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的研究以解决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出光面的光反射问题为主要内容,研究并实验了LED出光面的粗化和出光面生长增透膜的方法。为了解决出光面的全反射问题,采用粗化表面方法来实现光的散射,减少全反射几率。采用三种方法制备纳米级的掩膜,通过优化各个参数得到单层均匀周期掩膜,采用ICP刻蚀技术在纳米掩膜的保护下粗化底部的LED出光面。为了解决出光面的反射问题,利用PECVD制备增透膜,根据不同结构器件的需要设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介质薄膜,来提高器件的光提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首先研究了在退火过程中,Al/Au、Sn/Au和Au层在SiO2上进行的自组装行为,分析了金属层厚度、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对金属颗粒形成的影响,最终制备出周期范围在200nm-600nm之间的均匀分散单层岛状Au颗粒。其次,研究了在上述颗粒的掩膜下,对下层的SiO2和半导体材料进行干法的ICP刻蚀。通过选择ICP的刻蚀气体,控制刻蚀气体的流量、ICP功率、RF功率,使得Au和SiO2之间有较高的刻蚀选择比,能够在Au颗粒的保护下将SiO2刻蚀透,进而在SiO2的保护下刻蚀底层的半导体材料,调节刻蚀时间,达到一定刻蚀深度,获得了GaP的纳米级粗化表面。使用SEM和AFM分别测试了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和刻蚀后的粗化表面。将此方法应用于表面为GaP的AlGaInP红光LED,分别进行了光谱测试、轴向光强测试、变电流测试和发散角度测试,并与常规AlGaInP红光LED进行对比。实验数据表明:此方法可使红光AlGaInP基Moth-LED的光强提高了27%,光功率提高了12.6%。可以优化Au颗粒的周期和分散程度,进一步提高AlGaInP基Moth-LED光的输出。 2.利用PS-PMMA高分子共混物的相分离制备出纳米级掩膜。首先研究了PS-PMMA共混物的制备,其中包括PS与PMMA的配比比例和共混物的浓度。其次研究PS-PMMA相分离状态,并制备出单层分散颗粒状结构的PS-PMMA层。通过调节PS/PMMA组分比的大小和共混物溶液的浓度制备出周期小于一微米的PS-PMMA共混物膜层。将来可以利用PS与PMMA化学性质的不同,采用湿法腐蚀或干法刻蚀的方法去掉其中一种组分,留下另一种组分作为粗化LED出光面的保护掩膜。 3.研究了SiO2微球掩膜对蓝光LED表面进行粗化的研究。首先介绍了SiO2微球悬浮液,其次研究了悬浮液的涂敷技术,最后利用涂敷的单层SiO2微球做为掩膜采用ICP技术分别刻蚀正装GaN基蓝光LED的ITO表面和倒装蓝光GaN基LED的蓝宝石表面。制作出表面粗化的正装蓝光GaN基LED器件和表面粗化的倒装蓝光GaN基LED,分别做了LOP测试、光强和光谱测试。实验数据表明:此方法使正装GaN基蓝光LED的发光强度提高了27%,使倒装GaN基LED的轴向光强提高了24%,光功率提高了20%。 4.在器件表面生长单层增透膜和生长带有ITO的双层增透膜方法来减少光在出光面的反射,并分析了封装对光功率的影响。分别对两种方法的设计思想和各自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分析,模拟计算了生长单层增透膜、双层增透膜与界面反射率的关系。对带有单层增透膜和双层复合膜的红光LED进行了封装工艺后,对表面制作增透膜加封装的红光LED器件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单、双层增透膜可以使AlGaInP红光LED出射光的轴向光强提高将近30%,封装后的光功率提高100%以上,增透膜与封装的效果可使AlGaInP红光LED的光功率提高150%左右。
其他文献
低温寒害是农林业生产中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会限制农作物的栽种范围,也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研究并提高植物抗寒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导入
随着4G 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的成熟和快速发展,我国正式进入4G移动通信时代,与此同时,强劲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智能机行业的发展。结合当前的实际用户需求,4
以华南地区生长的红葱茎尖为外植体,初步探讨不同浓度和配比的6-BA和NAA对红葱芽的诱导生长情况,并以NAA为诱导激素研究了红葱组培苗的生根和分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最佳诱芽培
氮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施用氮肥对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在土壤氮素形态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整个土体或某一土层进行,在集中或大
传统的细胞运动研究方法在技术日益革新的现今已不再适用,不但需要大量繁琐的人为操作,而且可重复操作性不强;最重要的是传统的研究方法由于使用物理化学操作,而使得研究结果
网络移动性(NEMO)是IETF在移动IPv6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技术,它是指一个整体统一移动的网络,在网络漫游过程中其内部结构基本保持不变。该技术依靠IP层的移动性保证移动用户在
显微热成像系统可以在不接触被测物体的情况下,对微小样品的形状和温度进行观测,因此在生物医学、科研实验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前期本课题组研制了光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但系统的微扫描误差较大,对机械、光学加工精度要求严格,不利系统的产品化和实用化。为此,本文重新设计加工了一种新型高精度微扫描器,并与原有显微热成像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得到了高精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为进一步减小系统的微扫描误差,提
学位
锌指结构域(Zinc-fingers,ZnFs)广泛存在于高等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分子中。它具有识别或结合DNA、RNA和蛋白质的能力,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