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受精及胚胎发育相关蛋白EDR1的功能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ybul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锌指结构域(Zinc-fingers,ZnFs)广泛存在于高等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分子中。它具有识别或结合DNA、RNA和蛋白质的能力,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关注了一个功能未知的拟南芥基因Atlg55040,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RanBP2类型锌指结构域。这种类型的锌指结构域在植物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我们对蛋白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将该蛋白命名为EDR1(Embrvo Development Retardation protein1)。  通过RT-PCR及GUS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确定了EDR1的组织表达特异性。RT-PCR结果表明,EDR1在拟南芥各组织中均有微量的转录,但在花中的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织;GUS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显示,EDR1在拟南芥两细胞和三细胞早期的花粉以及早期的受精后胚珠中高表达,而在拟南芥的根、茎、子叶、真叶以及茎生叶中未检测到GUS活性。  在烟草悬浮细胞中瞬时表达以及在花粉中稳定表达:EDR1-GFP融合蛋白实验确定了EDR1定位于线粒体。  本论文对蛋白功能的研究主要在T-DNA有效插入的突变体SALK043472C(edr1-1)中进行。该突变体的表型可以概括为两方面:(1)edr1-1纯合体种子不萌发。实验发现,EDR1蛋白的缺失没有导致雌雄配子任何一方败育,但缺陷型的雌雄配子结合后形成的纯合体合子胚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滞后。进一步的超显微(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说明EDR1蛋白的完全缺失影响了线粒体的状态,导致叶绿体的发育滞后以及种子成熟过程中的贮存物质(尤其是脂质)积累缓慢。我们推测edr1-1纯合插入突变体的种了胚发育滞后以及子叶中贮存物质积累不足是导致种子没有萌发能力的主要原因:(2)edr1-1杂合体植株与野生型无异,表明EDR1的表达量减半不影响植株发育,但多个遗传学实验的统计分析表明,缺失了EDR1的花粉表现出明显的受精竞争劣势。由此推论,EDR1蛋白为拟南芥胚发育所必需,它的缺失导致胚发育障碍,种子失活以及花粉在受精过程中表现出竞争劣势。  通过转基因回复实验,将EDR1转入edr1-1的杂合突变体后,成功获得了edr1-1纯合插入突变体,并发现获得转基因回复的edr1-1杂合体植株角果中发育滞后的种子比例明显降低。这些现象都表明转基因回复有效。由此得出结论:EDR1的完全缺失是导致胚发育滞后并不能成长为植株的原因。  在拟南芥基因组中,EDR1为单拷贝基因,它编码一个水溶性蛋白质。研究结果表明,EDR1在拟南芥的个体发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植物中Rard3P2-type ZnFs的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其他文献
花生(ArachishypogaeaL.)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众所周知,花生在其生长、发育以及贮藏的过程中,极其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石油已经是现代工业的主要原料,能够完全替代的新能源还没有。因而,对石油测井技术的研发具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测井响应的数值模拟对于新型仪器的优化设计
医学图像分割就是数字医学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医学图像分割中,噪声处理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在滤波过程中都具有多尺度的特征,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入手,利用小波变换
低温寒害是农林业生产中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会限制农作物的栽种范围,也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研究并提高植物抗寒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导入
随着4G 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的成熟和快速发展,我国正式进入4G移动通信时代,与此同时,强劲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智能机行业的发展。结合当前的实际用户需求,4
以华南地区生长的红葱茎尖为外植体,初步探讨不同浓度和配比的6-BA和NAA对红葱芽的诱导生长情况,并以NAA为诱导激素研究了红葱组培苗的生根和分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最佳诱芽培
氮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施用氮肥对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在土壤氮素形态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整个土体或某一土层进行,在集中或大
传统的细胞运动研究方法在技术日益革新的现今已不再适用,不但需要大量繁琐的人为操作,而且可重复操作性不强;最重要的是传统的研究方法由于使用物理化学操作,而使得研究结果
网络移动性(NEMO)是IETF在移动IPv6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技术,它是指一个整体统一移动的网络,在网络漫游过程中其内部结构基本保持不变。该技术依靠IP层的移动性保证移动用户在
显微热成像系统可以在不接触被测物体的情况下,对微小样品的形状和温度进行观测,因此在生物医学、科研实验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前期本课题组研制了光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但系统的微扫描误差较大,对机械、光学加工精度要求严格,不利系统的产品化和实用化。为此,本文重新设计加工了一种新型高精度微扫描器,并与原有显微热成像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得到了高精度微扫描显微热成像系统。为进一步减小系统的微扫描误差,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