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ANGLONGQ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实验目的: 本研究回顾了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多种后路寰枢椎融合方法的长期疗效,试图建立手术融合方法的结果与寰枢椎不稳病因之间的任何相关联系。 2、实验设计: 对1995年2月—2003年6月因寰枢椎脱位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后路C1-C2融合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计195名患者(总数统计不全)。获得成功随访的92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8例。施行寰枢椎融合术手术的平均年龄是41.5岁(从15—73岁)。平均随访期为4.2年(从2—8.2年)。随访资料中,引起寰枢椎脱位的病因包括:创伤(齿状突骨折47例,寰椎横韧带撕裂12例),炎症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10例),先天畸形(齿突游离小骨21例,遗传性韧带松弛2例)。 3、实验背景: 后路寰枢关节内固定术有多种方法:传统的后路钢丝结扎固定技术如Gallie与Brooks法是最常用的融合方法;近年来,一系列的新技术也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如椎板夹内固定及经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技术。文献报道:与后路钢丝结扎固定技术相比,经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及板夹内固定技术能够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对于各种内固定方法的长期融合效果的比较,目前尚无相关方面的临床资料报道。 4、实验方法: 本组随访资料中,92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分别使用了几种不同的寰枢椎融合术式。各种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方法使用情况如下:Gallie法内固定50例,Brooks法内固定28例,Magerl法经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3例,Magerl法+钢丝结扎内固定6例,Apofix椎板夹内固定5例。 5、研究结果: 本组研究中,总计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出现融合失败,其中5例(5.4%)Gallie及Brooks融合失败,包括4例齿突游离小骨,1例齿状突骨折。另外1例Apofix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即社会基本结构从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政治为中心的领域合一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域分离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文化从政治统合的特定
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比,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它是由丰富的审美范畴和审美命题构成的,而中国美学就是随着这些范畴、命题的出现、发展、演变而不断前行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北极地区冰盖面积变小,这促使北极航线日益繁忙,同时北极油气开发活动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海洋平台在极地运行。北极地区运行的船舶、海洋结构物面临着小冰
设计并制作了实验用同轴圆柱介质阻挡放电(DBD)反应器,并对介质阻挡放电脱除NO的反应器结构参数及化学组分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分析了N2/NO、N2/NO/O2、N2/NO/H2O(g)和
本文以近现代(1894年~1949年期间)在苏州出生、学习和生活过的967名苏州留学生的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他们首次出国的时间、年龄、留学
根据磁滞力原理,利用磁路解析的方法获得了张力器的电控参数,并对微型精密磁滞张力器的结构和参数的选择进行分析,设计开发了一种微型精密磁滞张力器,解决了张力器精确控制的
目的:通过观察并存心血管疾病或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病人行非心脏手术时术中心肌缺血发生情况与应激反应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来了解麻醉手术期间应激反应对心肌缺血发生的影响。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微小RNA(miRNA)是一类在动植物及病毒中广泛存在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对靶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负性调控
目的:骶丛神经损伤是影响骨盆创伤后患者远期病残率的重要因素,而骶骨骨折是导致骶丛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临床上对骶骨骨折多采用Denis 分型,即分为骶骨Ⅰ、Ⅱ和Ⅲ区
人类移居高海拔地区一直是人类进化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位于中亚地区的帕米尔高原(Pamirs),是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天山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汇集形成的山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