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实验目的: 本研究回顾了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多种后路寰枢椎融合方法的长期疗效,试图建立手术融合方法的结果与寰枢椎不稳病因之间的任何相关联系。 2、实验设计: 对1995年2月—2003年6月因寰枢椎脱位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后路C1-C2融合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计195名患者(总数统计不全)。获得成功随访的92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8例。施行寰枢椎融合术手术的平均年龄是41.5岁(从15—73岁)。平均随访期为4.2年(从2—8.2年)。随访资料中,引起寰枢椎脱位的病因包括:创伤(齿状突骨折47例,寰椎横韧带撕裂12例),炎症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10例),先天畸形(齿突游离小骨21例,遗传性韧带松弛2例)。 3、实验背景: 后路寰枢关节内固定术有多种方法:传统的后路钢丝结扎固定技术如Gallie与Brooks法是最常用的融合方法;近年来,一系列的新技术也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如椎板夹内固定及经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技术。文献报道:与后路钢丝结扎固定技术相比,经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及板夹内固定技术能够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对于各种内固定方法的长期融合效果的比较,目前尚无相关方面的临床资料报道。 4、实验方法: 本组随访资料中,92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分别使用了几种不同的寰枢椎融合术式。各种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方法使用情况如下:Gallie法内固定50例,Brooks法内固定28例,Magerl法经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3例,Magerl法+钢丝结扎内固定6例,Apofix椎板夹内固定5例。 5、研究结果: 本组研究中,总计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出现融合失败,其中5例(5.4%)Gallie及Brooks融合失败,包括4例齿突游离小骨,1例齿状突骨折。另外1例Apof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