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人类情绪反应的影响初探——以民间佛教信仰与禅修者为例的实证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yang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拜神的现象非常普遍,人们祭拜的神种类繁多,在中国文化强大同化力的作用下,外来的宗教和土生土长的宗教互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多神崇拜的现象。大部分中国人所祭拜的鬼神来自道教、民间信仰以及佛教。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自产生后开始了漫长的广泛传播,在世界各地文化的影响下,发展为多种不同信仰形态。在中国民间的多神崇拜中,佛门圣者跟来自其他宗教的神明有着一个相似的作用,即众生将佛门圣者作为“消灾去祸”、“福佑还愿”的庇护神。人们也因为感觉有着强大后盾而得到了有效的心灵安抚。因此本研究将从情绪的角度出发,探索民间信佛对人们情绪的影响。研究一将通过两个实验对此加以验证。实验一运用阈下启动实验范式,利用佛教材料图片,使被试被动的引发出与佛教有关的经验,并形成特定准备状态,继而对随后情绪面孔的正负性判断造成影响。实验二运用相同的启动范式,要求被试对情绪刺激的效价值做出评分。研究一的两个实验结果说明:第一,佛教经验可以通过阈下启动引发,这种情绪准备状态对被试的认识造成了一定影响。第二,对于大学生被试而言,佛教材料与正性面孔、正性情绪图片有内在一致性,与负性情绪图片有内在不一致性。我们推测佛教的图像信息启动了被试对神明庇佑的的概念,也因此证明民间对佛教的理解更多的是其趋向积极,远离消极的一面。  然而,真正佛教的教义与民间佛教信仰相去甚远。对于其精髓,元音老人曾用四个字强调是“明心见性”。所有法门,一切经论都遵守同一个主旨,也就是如何带领修行者扫除妄念,实证真性,了知真心。研究二的两个实验分别使用点探测范式,结合SAM的情绪图片效价值评定程序,通过禅修者与普通群众的差异性比较来探索禅修对人情绪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禅修者对面孔情绪刺激在不同的呈现时间(100ms,500ms,1250ms)下均不显示有注意偏向;禅修者对正性和中性情绪图片的评分比普通人更偏向于中值5分,对于负性图片的得分也更偏向于中值5分。即禅修使人的情绪反应更加平和。研究二印证了禅修能提高人的情绪控制能力,并能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本论文通过两个研究对佛教对情绪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民间佛教信仰和禅修法门的不同之处有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推动禅修作为一门情绪和认知的自我监控方法的认识。并且有助于推动佛学研究的“心理学化”。
其他文献
该文试图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观出发,通过分析精神与精神教育,揭示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地位及其价值.特别注意运用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全面考察当代社会中人的精
该研究主要了解学校氛围的差异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对学校的管理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该研究中,学生生活应激和心身症状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该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选用高中物理中等难度的力学题为材料,用口语报告法分析了四名优生和四名中等生的解题思维过程,通过对优生和中等生解决力学问题思维策略差异比较,
该文在总体把握儿童哲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合了哲学释义学、信息论、传播学、认知心理学、系统论、协同论和自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儿童哲学课程教学模式的
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对"跳投"技术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十分罕见,而在教学中进行可行性研究,特别对针对高师体育系的教学进行专门研究的尚未查阅到.作者致力于在高师体育
该课题着重研究和探讨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主要根据其职业性质、作用及工作的特点,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运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对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