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理论性文章。作者遵循经济学研究的常规“范式”,首先进行理论方面的综述,然后在综述中作者加入了一些作者的理解性的观点,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对现实的解释。文章前言指出,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主义模型相信价格的神奇作用,认为市场中价格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有效方式,并将这种观点广泛应用于实践,由此造成经济后果表明,理论对现实的偏离是多么的严重。方法论上对这种偏离的理论根源进行了批评,这种批评是相当有益的。 接着,作者进入正题,阐述“价格神话”形成的历史过程,这是一个对理论进行标准化的过程,逻辑演绎式的推理、数字化变量、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最终促成了新古典思想的模型化、数学化、精致化,以及盛极一时的新古典分析范式。然而,理论的脚步总是不会就此长期停止的,科斯在1937年从企业角度,首先突破先前的分析范式,指出企业不同于价格机制发挥的市场,随后张五常跟随他的分析思路,在对分成租佃合同的研究中发现了合同的结构,指出一个典型的合同是价格机制与非价格机制的混合体,进一步让人们认识到价格机制作用的局限性。不完全信息理论的兴起让价格理论的坚持者不得不承认: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价格的功能在被夸大了,同时价格传递产品质量的信号功能却又被忽略了;如果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于合同和法律条文中,那么仅仅依靠法律来维持合同的有效实施是不现实的,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实施机制,而与社会规范有关的“社会资本”的出现,正好为寻找新的实施机制提供了机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约束条件”,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了不可轻视的影响,作者以诺斯的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这个概念引入经济分析的过程。以上的各种理论突破为全面理解非价格机制的奠定了一些基础。 自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详细介绍几种典型的非价格机制。第一种发生在企业内部的行政命令或层级结构,企业作为价格机制的一种<WP=4>替代物,在信息结构和激励结构两个方面具有与市场的不同的优势;第二种是合同中的非价格条款,作者重点说明它的形式,它与交易费用的关系,以及两个典型的合同:件工合同与工资合同;信用机制作为第三种非价格机制,可以从博弈论和效用论两个角度来理解,博弈论角度将信用(或信誉)视为重复博弈的行为人理性选择的“内生性”博弈规则,而效用论视信用为效用的直接来源之一,就此文章批评一种认为与信用有关的社会规范不能进入经济分析的错误观点;第四种是租金机制,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到深的过程,它分为垄断租金、政策性租金、合同或信用租金和信息租金等几类,寻租经济学中的权力资本就是其中某几类租金的综合体,随后两类合同或声誉租金被解释: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合同租金存在,是为了保证企业内工人的素质和工作效率,而资本市场上的信贷租金分配给那些守信用的借款人以示奖励;最后一种是库存调整,企业计划的稳定性对价格变动是一种限制,在价格粘性、信号传递和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方面,库存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优势。理论综述过后是对理论的应用部分,理论的应用过程其实是理论的具体化、现实化过程。通过对中俄经济转型的绩效重大差异的比较分析,论文力图阐明:渐进式的中国转型充分利用了价格机制与非价格机制,并使二者相互协调,由此产生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的价格双轨制和乡镇企业的崛起,是两个有力的证据。与此相对,俄罗斯的“休克疗法”,由于相信单一的价格机制的神奇力量,造成了转型震荡:产量急剧下降、政府崩溃、腐败及非正式经济的出现,非正式经济的出现,具有讽刺意味,表明单一价格机制失效后非价格机制不得不用来收拾“烂摊子”。接着,作者从更为微观的角度研究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发生在四川省内江地区的两个案例,揭示价格机制与非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案例1从各种机制的共时结构中来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的重点是对农户的家庭副业的高风险的理解,揭示各种机制是如何被农民用来处理这种高风险的;案例2则主要揭示这些农村稻谷收割方式从互助制向发包制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机制是如何<WP=5>相互作用、前后依赖,共同促进制度变迁的。作为一个概括性小结,论文再次强调资源配置方式的共时多样性与历时渐进性,并附带评价了一下马克思的制度变迁观,从而结束了全文的主体部分。最后部分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