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螺旋CT直接增强扫描对食管癌纵隔淋巴结的检出差异以及对纵隔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合适短径。材料与方法:收集术前1个星期内行胸部螺旋CT直接增强扫描检查且未进行任何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156例。所有病例均为左胸切口,为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纵隔淋巴结分组依据术中记录的淋巴结位置分为:左右气食沟、隆突下、主肺动脉窗、食管旁、左肺门、左下肺韧带;淋巴结切除方式:隆突下、左肺门、左下肺韧带为清扫术,左右气食沟、主肺动脉窗为摘除术。CT扫描技术:层厚7.5mm,对比剂注入后1分钟开始扫描。记录CT扫描所示的纵隔淋巴结部位、大小、数目、增强后的形态,与术后记录的淋巴结部位、数目、病理结果进行严格对照。结果: 156例食管癌术中摘除纵隔淋巴结878个,转移126个,转移度14.35%;CT检出纵隔淋巴结229个,纵隔淋巴结检出率26.08%。CT检出转移淋巴结77个,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为61.11%,CT检出非转移淋巴结152个,对非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为20.21%,二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纵隔内不同部位淋巴结:左右气食沟、隆突下、主肺动脉窗、食管旁、左肺门、左下肺韧带,CT检出率分别为55.36%、63.95%、100%、15.26%、12.5%、3.23%,各组间检出率均有统计学意义,即主肺动脉窗的淋巴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气食沟、隆突下,食管旁、左肺门较低,左下肺韧带则最低。由于其它组术中摘除淋巴结太少或者CT检出率太低,因此只研究左右气食沟和隆突下淋巴结短径与转移的关系。左右气食沟术中共摘除转移淋巴结28个,其中27个淋巴结共12组为全阳组,CT发现转移淋巴结20个,非转移淋巴结11个,通过ROC曲线分析可见:气食沟淋巴结以短径≥0.7cm为诊断标准时,为判断转移的最佳临界点,曲线下面积为0.870,此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72.3%;隆突下手术清扫转移淋巴结44个,其中32个淋巴结共11组为全阳组,全阳组CT共发现24个淋巴结,非全阳组中3个淋巴结短径>2.0cm且CT表现为类圆形、中央呈低密度坏死,因此作为转移淋巴结,非转移淋巴结检出177个,通过ROC曲线分析可见:淋巴结以短径≥1.3cm为诊断标准时,为判断转移的最佳临界点,曲线下面积为0.74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07%、69.84%。结论:螺旋CT以层厚7.5mm进行直接增强扫描时对食管癌纵隔非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不高,对转移淋巴结检出率较高;对纵隔不同部位淋巴结检出率不同;对于纵隔内不同部位淋巴结设立不同的诊断标准可以提高诊断转移淋巴结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