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历史的现代叙事——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larkkev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20年代鲁迅发表第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山》以来,现代历史小说经历了30年代的繁荣期以及40年代的稳定发展期。但是,作为文学史上一次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对于现代历史小说的关注以及研究却一直处于比较冷清的状态。学界的研究往往从研究现代历史小说的内容入手,集中讨论现代历史小说“叙说了什么”,而对于“怎么说”这个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对现代历史小说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并试图以传统历史小说作为参照的对象,探讨现代历史小说在叙事方面的新质所在。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现代历史小说的叙事时间问题。从叙事时间的现时性以及交错性两方面探讨现代历史小说的叙事特点。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们首先通过现在时态的起始方式为全文的现在时态化定下了基调。其次,在整个文本的叙事过程中,作者们又通过或隐或显的方式来实现全文的现在时态化。此外,作家们还通过倒叙手法的运用打破小说的线性叙事,借助心理以及对话非逻辑性、非因果性的特点,将时间分割为过去与现在两个部分,在时间的折叠往返里,表现人物的思想,表达作者个人的价值评判。第二章从作者与叙述者两者关系的角度入手,探讨现代历史小说作者是如何在沿袭传统历史小说全知视角的前提下,实现叙事突破的。在现代历史小说作品里,作者或者采取与叙述者合二为一的姿态,以诗情画意的语言抒发个人感慨;或者“越俎代庖”直接进入小说叙事的空间,代替执行叙述者职能,做慷慨激昂的理论宣传;或者以冷峻客观的态度隐身于后,做深刻理性的剖析。第三章着重分析现代历史小说作者的历史叙事观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历史小说叙事的新特点。作者们充分发挥小说的想像虚构功能,成功挣脱了传统历史小说恪守史传传统的枷锁。在历史小说的取材上,作家们往往能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史料进行剪裁取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现代历史小说则彻底打破将历史人物神话化的表现手法,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历史中的人;而在历史小说的表现形式上,现代历史小说作者们则创作出荒诞讽刺型、浪漫抒情型、基本写实型、心理分析型、诗化型等不同风格的作品,极大丰富了历史小说的表现手法。
其他文献
<正>2018年8月6日下午,第九届少年儿童电影配音大赛颁奖仪式在北京朗园虞社演艺空间圆满落幕。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闵振环、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梅松、中
会议
当前P2P网络借贷作为民间借贷的重要方式,具有参与主体广泛、效率高的特点。在业务流程上,网络借贷公司大同小异,总体上风险控制水平不高。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资金安全缺乏保
<正>大家都想学胖东来,却不得其法或误入歧途,不禁发出"胖东来你学不会"的感叹。为什么胖东来这么难学?问题的根源,就在大家全学错了。河南胖东来商贸集团有很多传奇:比如人
初唐时期从宫廷到地方宴赏活动频繁,此中产生的宴赏诗在数量上占据了初唐诗歌总数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宫廷诗的绝大部分。尽管其中包含了不少应制奉和之作,缺乏一定个性,但其
1985年左右的小说创作以其形式上的创新性与内容上的深广性,而被称为“小说革命”。这场革命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文学界经历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大变革之后的必然结
新时期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既面临着“文化大革命”遗留下的问题,又面临着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强烈的反思精神、急迫的“未来忧患”意识和开放的观念形态,导致了
革命话语与启蒙话语的碰撞是《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重要特征。两种话语的碰撞并非来自期刊本身,而是来自它与当时著名思想家李泽厚、文艺理论家刘再复、文学史家陈思和等启蒙
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的背景下,羌族刺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因此,只有兼具民族文化艺术内核和当代审美趣味的羌族刺绣才能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文章通
《金屋月刊》创刊于1929年1月,1930年9月停刊,共出1卷12期。由邵洵美和章克标编辑,它是邵洵美独立创办、编辑的第一个刊物。由于其出版者邵洵美的身份暧昧,《金屋月刊》长期
无核白葡萄果实采后落粒可分为果柄断落、湿落和干落三种类型 ,以干落为主。果柄上分布大量的皮孔 ,采后失水干萎速度快 ,因此 ,葡萄保鲜贮藏的关键在于控制果柄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