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的实践——《金屋月刊》与邵洵美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zlf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屋月刊》创刊于1929年1月,1930年9月停刊,共出1卷12期。由邵洵美和章克标编辑,它是邵洵美独立创办、编辑的第一个刊物。由于其出版者邵洵美的身份暧昧,《金屋月刊》长期以来都没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至今仍被冷落在旁。或有提起者,不是寥寥数语,就是语失偏颇。本文试图通过仔细、全面的原本阅读,来还原《金屋月刊》的本来面貌,作为对邵洵美研究的补充。本文通过个体分析、文本分析和社会分析三个层次来展现《金屋月刊》与邵洵美唯美主义实践的关系。第一章个体分析,笔者着重在分析邵洵美的个人经历、审美旨趣的形成对《金屋月刊》的影响,以及《金屋月刊》所体现出来的“私人化”的性质。第二章文本分析,以第一章为基础,笔者将《金屋月刊》的文本分为:(1)诗歌,(2)小说,(3)批评与介绍、论文和随笔三个部分,选择重点作家、作品,运用叙事学、传播学理论分析他们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说明《金屋月刊》“私人化”色彩的消褪,从而勾勒出《金屋月刊》的整体风格发生转变的轨迹。第三章社会分析,从现代性的视野,把《金屋月刊》放入当时上海社会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历史情境中,分析它的风格的转变和最终不得已停刊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金屋月刊》的分析,邵洵美对唯美主义的追求与转变的轨迹也随之清晰地显现出来。《金屋月刊》记录了邵洵美在中国的一次唯美主义的实践,这场实践终因与中国的历史现实相抵牾,邵洵美对唯美主义从坚持,到转变,最终放弃。
其他文献
张采与艾南英的论争,长期以来被视为“陈艾之争”而受到学界关注。这次论争是发生在明末文坛势力重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学事件,直接牵涉到明末文学社团格局的演变以及明清之
焦循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易学家和戏曲理论学家。特别是戏曲理论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后来的曲论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曲论著作《花部农谭》、《剧说》、《曲考》(
<正>2018年8月6日下午,第九届少年儿童电影配音大赛颁奖仪式在北京朗园虞社演艺空间圆满落幕。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闵振环、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梅松、中
会议
当前P2P网络借贷作为民间借贷的重要方式,具有参与主体广泛、效率高的特点。在业务流程上,网络借贷公司大同小异,总体上风险控制水平不高。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资金安全缺乏保
<正>大家都想学胖东来,却不得其法或误入歧途,不禁发出"胖东来你学不会"的感叹。为什么胖东来这么难学?问题的根源,就在大家全学错了。河南胖东来商贸集团有很多传奇:比如人
初唐时期从宫廷到地方宴赏活动频繁,此中产生的宴赏诗在数量上占据了初唐诗歌总数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宫廷诗的绝大部分。尽管其中包含了不少应制奉和之作,缺乏一定个性,但其
1985年左右的小说创作以其形式上的创新性与内容上的深广性,而被称为“小说革命”。这场革命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文学界经历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大变革之后的必然结
新时期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既面临着“文化大革命”遗留下的问题,又面临着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强烈的反思精神、急迫的“未来忧患”意识和开放的观念形态,导致了
革命话语与启蒙话语的碰撞是《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重要特征。两种话语的碰撞并非来自期刊本身,而是来自它与当时著名思想家李泽厚、文艺理论家刘再复、文学史家陈思和等启蒙
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的背景下,羌族刺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因此,只有兼具民族文化艺术内核和当代审美趣味的羌族刺绣才能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文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