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城》与《雾津纪行》都是在中韩两国学术界被广为研究的作品之一。《围城》发表于1947年,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雾津纪行》写成于1964年,是被誉为“代表韩国20世纪60年代文坛的旗手”的作家金承钰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这两部作品皆为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作品,其作者钱钟书与金承钰都是中韩近现代文学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尽管两人身处不同的国度和时代,文化经历与体验各不相同,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也有所差异,但两人的代表作品《围城》和《雾津纪行》中却有着极为相似的时代主题与人物形象;在两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刻画,运用简短凝练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所具有的内在欲望和他们对理想乡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现状(战争、产业化的冲击和人与人之间的隔绝等)下,人们已有的生存价值的改变和所呈现出的状态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思考。两位作者都以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感情生活为主线,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因感情、婚姻、事业的不顺利而陷入迷茫,由此引发其对人生和社会的重新思考,在现实和“自我”的选择之间徘徊和彷徨。但是,由于作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性,两个文本的组成元素也产生些许差异性,正是由于两个文本的结构与登场人物事迹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先行研究为基础,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同是创作于战争年代的中韩两部著名作品《围城》与《雾津纪行》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对两部作品中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自我意识以及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疏离”意识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探索人们复杂的精神世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