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基于事件特性的日随机降雨模型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ua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对地球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水文循环是受影响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大气中可容纳的水汽含量增加,水文循环过程加速,导致降雨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进而引起极端水文事件频发,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对水资源管理者与决策者在变化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利工程设计和极端灾害事件预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降雨是水文循环的重要驱动要素之一,降雨事件特性(降雨深、降雨历时、间隔时间和降雨时程分配)直接影响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在随机降雨模型中纳入对降雨事件特性的考虑,不仅有助于更好的诠释降雨过程,为有资料站点和无资料站点生成足够长度的模拟降雨序列,而且能为水文模拟提供多组可能性的降雨输入实现,对在气候变化下进行可靠的水文和农业脆弱性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据此,本研究首先开发了基于降雨事件特性的日随机降雨事件模型,并应用于浙江省的观测站点和无资料地区且对其模拟效果进行了评估。然后,以浙江省东部的衢州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降雨事件特性的影响。针对随机降雨事件模型不便在水文模拟中应用的局限性,本研究进一步将马尔科夫链和已开发的随机降雨事件模型耦合得到了能生成时间序列的随机降雨模型,并且在气象和水文两个方面对其表现性能进行了评估。最后,将该随机降雨模型与水文模型相结合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包括平均径流、高流和低流过程),并且量化了不同不确定性来源在不同径流过程中的贡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Copula函数对降雨事件的降雨深和降雨历时模拟、基于出现概率的雨型生成以及指定雨型下的降雨时程分配随机模拟,构建了一个新的日随机降雨事件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浙江省的39个观测站点进行性能评估。随后,通过水文分区、无资料站点水文区划和同一水文区内观测站点降雨事件特性的反距离加权插值和最邻近观测站点不同雨型降雨时程分配的统计参数移植,将该日随机降雨事件模型扩展至建德站(假设其为无资料站点),验证该模型应用至无资料站点的表现性能。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再现降雨事件的各种特性,包括降雨深、降雨历时和两者之间的相依结构以及不同雨型的降雨时程分配。此外,将该模型拓展至无资料地区的模拟效果也很好。(2)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提供的4个RCPs(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排放情景和 17 个 GCMs(Global Climate Models)下,采用月尺度双伽玛分布映射法对GCMs的模拟降雨进行了偏差纠正,基于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APE(Mean Absolute Percent Error)指数选取了适用于区域气候影响评估的偏差纠正GCMs,对选取GCMs模拟降雨事件特性的表现性能进行了评估,最后分析了气候变化下衢州流域降雨事件特性在未来时期的变化。结果表明,相较历史时期1971-2000而言,衢州流域在未来中期2041-2070和远期2071-2100的降雨事件发生次数将减少,但极端降雨深事件、短历时事件以及长历时间隔时间事件和极端历时间隔时间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将增加,且远期未来的变化幅度大于中期未来。此外,在未来时期,轻降雨事件中A雨型(Advanced,峰值靠前型)的降雨时程分配将逐渐均匀化,而强降雨和极端降雨事件中C雨型(Central,峰值中心型)和D雨型(Delayed,峰值延后型)的降雨时程分配却更加非均匀化,这可能将导致更大的洪峰流量出现,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洪涝灾害事件发生。(3)通过与马尔科夫链模型耦合,将日随机降雨事件模型改进为日随机降雨模型,并进一步应用至水文模拟中,从降雨时间序列特性、极值降雨、降雨事件特性、径流特性和极值径流(包括高流和低流)等多个方面对该随机降雨模型的表现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除了对季风季节的小降雨(10%和25%分位点)和短历时极端降雨(Rld和R3d)有略微的高估外,该模型在重现其他降雨时间序列特性(如平均降雨和降雨各分位点)和降雨事件特性(如不同等级降雨事件、不同雨型的降雨时程分配和出现频率)上的表现性能都很好,尤其在长历时极端降雨上展现了较强(R5d和R7d)的模拟性能。在径流特性上,除了对年最大1天径流有些高估外,在常见径流特性(如平均径流和径流各分位点)以及高流(年最大3天和5天平均径流)和低流(年最小7天、30天和90天平均径流)上表现性能都很好。该随机降雨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对降雨和径流的年际变化存在略微低估现象。(4)在4个RCPs和选取的9个GCMs下,通过随机降雨模型与水文模型的结合,评估了气候变化下衢州流域平均径流、高流和低流在中期和远期未来的变化,并采用ANOVA(Analysisof Variance)方法量化了不同不确定性来源在这些径流中的贡献。结果表明,季风季节的月径流和年径流预计在未来都将增加,且高流增大,低流减小,远期未来的变化幅度大于中期未来。这意味着衢州流域在未来可能将面临更高的干旱和洪涝灾害风险。在平均径流预测中,GCMs是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气候内部变异性(即随机性)次之,RCPs最小;在高流预测中,气候内部变异性和GCMs是两个主要的不确定性来源,两者的贡献相当。而在低流预测中,中期未来的不确定性来源依次为气候内部变异、GCMs和RCPs,而在远期未来,GCMs成为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RCPs不确定性则与气候内部变异性贡献相当。相较高流预测,RCPs不确定性和GCMs不确定性在低流预测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在平均径流和低流预测中发挥的作用均逐渐增大。
其他文献
中国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盆之一,自渐新世扩张以来,南海接收了大量的陆源沉积物,成为西太陆缘区沉积“源-汇”过程研究的重要场所。深海盆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通量研究是南海沉积过程研究的关键,可以建立起南海沉积过程与重要构造事件、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之间的系统响应,从而增强对南海,乃至整个西太陆缘沉积“源-汇”过程的认识。本文选取南海西北与西南次海盆,通过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随着机动车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城市快速路和城际高速公路出现严重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问题。科学合理地构建宏观交通流模型有利于描述和重现快速路网的交通动态、研究交通拥堵的产生及传播机理;研发有效的交通控制策略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改善道路安全状况。既有宏观交通流模型多假设快速路网交通流具有均质化特性,路网边界条件充分可用;已有的快速道路交通控制策略不能有效应对现实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全部问题。有鉴于此,本论文
汇聚型板块边缘是全球板块构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俯冲板片的后撤作用在岛弧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弧后盆地。这种汇聚背景下的弧后盆地已有广泛的研究,然而对于盆地多期次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其沉降方式的控制因素(如断裂、海山/海脊的俯冲碰撞等)都尚不明确。欧亚板块的东缘由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集中了全球近75%的边缘海盆地,绝大多数为弧后盆地,这其中东海东部的冲绳海槽是全球少数的发育于陆壳基
二维材料石墨烯自发现以来,因为其优异的性能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其典型的二维层状结构和优异的力学性质,为微纳米力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研究者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材料的结构与宏观力学行为的关系。通过实验手段研究石墨烯的力学行为是微纳米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目前的实验测试手段存在样品困难、加载困难、测量困难,极大的限制了对二维材料的力学行为研究。因此,针对二维材料,需要发展一套具有一定特色
缆索结构通常不考虑抗弯和抗扭刚度,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忽略缆索的抗弯与抗扭刚度会带来不可忽视的误差,因此对该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考虑平行钢丝缆索的钢丝间滑移影响,把平行钢丝缆索的弯曲问题转化考虑层间滑移的多层组合梁平面应力问题,提出考虑钢丝间滑移效应的平行钢丝缆索弯曲问题的分析模型,然后采用状态空间法求解,获得缆索弯曲变形特性和应力沿截面的分布,并根据
量子Rabi模型是描述量子比特和振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最简单的模型之一,它的原始形式仅包含单光子或者线性相互作用。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单光子量子Rabi模型的拓展——双光子Rabi模型,双模Rabi模型以及单光子和双光子相互作用并存的混合Rabi模型,探讨不同相互作用对Rabi模型的影响。我们利用基于Bogoliubov算子方法,给出了它们的解析精确解,并分析了它们的量子可积性。这3个模型都可以在电路Q
本研究对两方面的计算工具进行了全面评估,包括1)从小RNA测序数据中检测micro RNA(miRNA)的差异表达;2)利用组织来源的DNA甲基化(DNAm)数据估计免疫细胞比例。第一章,我们对miRNA进行了总体回顾。重点介绍了miRNA的生物生成、miRNA异构体的分类、miRNA的靶向预测以及miRNA在癌症中的作用。第二章,我们重点回顾了基于DNAm数据的去卷积方法。简要讨论了EWAS、D
自旋-玻色模型是凝聚态物理、光-物质相互作用系统、开放量子系统等领域中的典型模型,该模型量子相变相关方向的研究一直是许多物理领域下的热点问题。在这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我们考虑了一些在实验上能通过固态器件实现的调控方案,例如系统与环境各向异性耦合,对两个自旋施加反铁磁型外场,引入自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等,分别对自旋-玻色模型进行拓展,并研究了拓展后的模型丰富的量子相变和相图。我们按以下四个部分介绍得到的
涡旋光束拥有螺旋型的相位结构。研究表明涡旋光束存在相位奇点,光束中的光子携带轨道角动量,这类光束在经典和量子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其在自由空间光通信、量子信息处理、光学微操控、光学测量、超分辨成像等领域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持续关注。这使得涡旋光束的研究成为了现代光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传统的涡旋光束包括拉盖尔高斯光束、贝塞尔光束、高斯涡旋光束等。近年来一些新型涡旋光束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所关注,包括
量子自旋系统在凝聚态物理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研究量子多体物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本论文研究若干量子自旋系统的基态和低能激发,讨论了量子自旋系统中的阻挫磁性、投影构造、严格解、张量网络态、隐含的对称性等等问题。本文的第一部分研究了三维hyperkagome晶格上的J1-J2-J3反铁磁海森堡模型的阻挫磁性。在经典极限下,我们提出了“hyperkagome三角形规则”和“孤立三角形规则”,并应用这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