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将父母未曾就读过大学的高校在读学生称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则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高校占比已经超过70%,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教育目的中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与家庭非第一代大学生相比,社会责任感问题更加突出。这一现状对于提升整个大学生群体社会的责任感有重要参考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的学说,以及遗传、环境、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三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是教育目的之一等理论,来研究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通过对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家庭教育的不足影响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化。除了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受应试教育等的影响,责任教育推进困难,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力度不足、教育方式僵化等问题,同时,同家庭非第一代大学生一样,也叠加了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这类学生到了大学,就成为社会责任感有所不足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高校应责无旁贷,着力加强,弥补不足。破解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主要措施是要加强家校联动,发挥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的外化,以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