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杜仲人工种植与示范基地内罹病的杜仲梦尼夜蛾上分离获得的真菌为对象,先对该4株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生物学特性鉴定,最后选定以其中一株(莱氏野村菌)真菌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大规模生产工艺、拮抗作用酶产量和室内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如下:对4种类型菌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类型I在SMAY上25℃长势良好,7d菌落直径可达15~21mm,菌落边缘菌丝体呈白色,反面呈浅黄褐色,表面具辐射状皱纹,质地绒状,具有大量蓝绿色分生孢子,初步鉴定为青霉菌属;类型II在SMAY上25℃长势良好,7d菌落直径可达18~20mm,菌落中心由白色变为灰绿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多呈绿色,初步鉴定为青霉菌属。类型III在SMAY上25℃培养3d即可长出菌落,生长速度较快,菌落较厚、中心凸,初期白色,后渐变乳黄色,背面淡黄色。菌丝呈棉絮状、疏松、有隔,分生孢子干燥疏松,容易扩散,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淡绿色。该菌初步鉴定为白僵菌属;类型IV在SMAY上25℃培养10d可长出菌落,生长速度较慢,菌落呈绒毛状,白色,较为致密,背面为淡黄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淡绿色。该菌初步鉴定为莱氏野村菌属。对4种类型菌株的rDNA-ITS序列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相关菌株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类型I的菌株与桔青霉的同源性为99%;类型II的菌株与产黄青霉的同源性为99%;类型III的菌株与球孢白僵菌的同源性为99%;类型IV的菌株与莱氏野村菌的同源性为99%。鉴定出:类型I为桔青霉,类型II为产黄青霉,类型III为球孢白僵菌,类型IV为莱氏野村菌。将莱氏野村菌在不同的接种量、温度、PH、光照、及摇床转速下进行液体培养,结果采用SPSS软件分析可知:接种的菌株悬液浓度在1.0×108个孢子/mL、25℃时能够得到最多的菌丝干重,最适合菌丝生长的pH在5~7之间,最佳的pH=6,全日光照(24L)能生产较多的菌丝,摇床在180 r/min时菌丝的产量最高。将莱氏野村菌菌株在含有不同基质、碳源、氮源及维生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固体培养,结果采用SPSS软件分析可知: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基质为玉米粒,葡萄糖为C源时产孢量最大,酸水解酪蛋白及胰蛋白胨做N源均有利于产孢,维生素中抗坏血酸产孢量最大,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中,以1000 g/L玉米粒为基质,加入葡萄糖30 g/L、胰蛋白胨30 g/L、抗坏血酸10 mg/L等微量元素的组合为大量培养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的最优配方。以浓度为3.70×109个孢子·mL-1、3.70×108个孢子·mL-1、3.70×107个孢子·mL-1、3.7×106个孢子·mL-1、3.70×105个孢子·mL-1孢子的莱氏野村菌菌悬浮液对杜仲梦尼夜蛾3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经过SPSS软件分析,死亡率分别是73.33%、58.33%、36.67%、28.33%、25.00%,致死中浓度(LC50)为1.07×108个孢子·mL-1、毒力回归方程为Y=0.254X+0.304。测定两种生防真菌在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培养基上的产酶情况,及用浸渍法和喷雾法对杜仲梦尼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产生纤维素酶的能力较高,莱氏野村菌产生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能力高于球孢白僵菌;据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显示:菌株接种量为1.0×107孢子/mL,杜仲梦尼夜蛾10 d的侵染率为61.11%~87.78%;采用浸渍法接种的球孢白僵菌和莱氏野村菌感染率较高,且半致死时间短,其中莱氏野村菌显示出极高的毒力水平,LT50=5.2d、10d侵染率达87.78%;喷雾法接种的莱氏野村菌毒力水平相对较弱,感染率未达65%。采用莱氏野村菌白僵菌复合型菌炮防治杜仲梦尼夜蛾,分别在试验后7、10天取样调查,结果表明,代加工生产的复合粉炮林间防效显著,一般在1周后开始有生防效果(虫口减退率:70%),以后持续增高,维持一个高水平防效85.1~90%,且持效性高于市售的白僵菌高孢粉。目前球孢白僵菌粉炮生产已成熟,将莱氏野村菌、球孢白僵菌制成复合制剂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