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润湿性角度解析微球与粘蛋白微互作的滞留及药效差异

来源 :广东药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_Consul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首先将医用蒙脱石(MMt)酸活化改进处理,再通过静态离子交换法将阳离子型药物盐酸倍他洛尔(BHC)负载于活化蒙脱石的层间域,从而获取一种新型药物载体(MMt-BHC)。接着,我们制备出了一种新型载药蒙脱石-聚丙烯酸树脂微球(MMtED PO MPs),继而通过将其与适宜的辅料联合构建具有离子交换功能的眼部递药系统(MMt-ED PO MPs混悬滴眼液)。本研究制备的MMt-ED PO MPs混悬滴眼液与市售制剂贝特舒的p H和渗透压等指标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对于眼用制剂的要求。比对两者的包封率发现,MMt-ED PO MPs组(82.03±1.21%)明显高于贝特舒组(61.79±0.69%),对应体外释放曲线,贝特舒表现出明显的突释,0.5 h时贝特舒组的释放量达51.43%,MMt-ED PO MPs组仅释放为21.83%,基质材料以及包封率的差异导致贝特舒释放明显快于MMt-ED PO MPs混悬滴眼液,研究还发现两者的释放均属Fick扩散机制。在微球不同释放阶段的扫描电镜图中,随释放时间延长,微球表面出现凹孔并呈现变大趋势,其凹孔与释放有关。通过对MMt-ED PO MPs混悬滴眼液和贝特舒的流体类型进行鉴定,两者均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特征且MMt-ED PO MPs组更明显。刺激性是评价眼用药物制剂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了细胞相容性、兔眼眨眼实验、Draize刺激性及组织切片病理学等方法共同对三种制剂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考察。研究结果均表明,与贝特舒和BHC的溶液剂相比,MMt-ED PO MPs混悬滴眼液眼部刺激性小,更适合眼部递药。综上可知,自制MMt-ED PO MPs混悬滴眼液和贝特舒具有相近的药剂学和物理化学性质,那么二者的眼表滞留性能是否存在差异?我们首先开展了兔眼在体荧光示踪实验,结果显示,MMt-ED PO MPs组的表观滞留时间可以长达80 min,分别是BHC溶液组和贝特舒组的3.64倍和1.6倍,我们认为荷正电的MMt-ED PO MPs与荷负电的角膜前粘蛋白相互结合,增强了微球在眼部的滞留时间。在实验过程中,低粘度MMt-ED PO MPs制剂的荧光载体更易团聚于眼角结膜处。因此粘度和润湿性能是否对混悬剂内微球的扩散以及角膜前滞留有所影响呢?故此我们开展了三种制剂润湿性能的研究:MMt-ED PO MPs组的接触角(54.662±6.552)远大于贝特舒组(38.600±4.340,p<0.05)和BHC溶液组(33.234±1.025,p<0.01);角膜延展实验中,溶液剂在滴落瞬间延展迅速,两种混悬剂的延展时间相对较长,其中MMt-ED PO MPs组较贝特舒组延展时间延长了17.2%。综合角膜前滞留和润湿性能研究说明:较大的接触角延长了制剂的角膜延展时间,从而为粒子与泪膜粘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久的互作时间;随延展时间增长,有更多自制微球被滞留于网格状的粘蛋白内,正负电荷吸附力使得微球滞留于眼前段,此外,MMt-ED PO MPs混悬滴眼液的密度和粘度较大,使其更易于保持其形态稳定,有助于协同减弱微球因眨眼剪切力作用而发生的在结膜处团聚排泄现象。具有较大接触角和较长角膜延展时间的自制微球显示出较好的兔眼角膜前滞留能力,这是否能够产生积极的治疗作用?为此我们开展了药动学和降眼压药效学研究:首先使用微透析技术考察制剂的房水药动学,与贝特舒和BHC溶液相比,MMt-ED PO MPs表现出更优秀的房水药物累积能力;随后开展了降眼压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MMt-ED PO MPs组的降压曲线最为平稳且持久,降压效果可持续12 h。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角膜接触时间延长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然而从MMt-ED PO MPs体外释放曲线中可知其后期释放缓慢,意味着药物的释放量已经很低了,那么为何自制微球组仍能表现出明显的房水药物浓度且持续降眼压效果呢?考虑到泪膜的复杂成分:含多种唾液酸和磺酸的残基以及以溶菌酶为主的辅酶等,加之眼睑眨眼产生的剪切力作用等眼局部生理功能,以上原因可能使得被包封的药物释放更为完全。为验证设想,我们针对泪膜的生理结构设计了实验,首先开展了含有溶菌酶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溶菌酶对于MMt-ED PO MPs的释放没有显著性影响;随后基于泪膜中唾液酸和磺酸残留物所致不同梯度层次的p H差异,我们设计了相关p H条件对微球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随释放介质p H的减小,微球的释放速率呈现显著提升的趋势,即靠近粘蛋白层的微球在生理低p H的环境下可能更完全地释放所包载的药物,从而保证了后期房水药动和降眼压药效持续保持平稳的治疗效果。综上,本实验室自制生物相容性更好和能够保证持久稳定的降压效果的MMt-ED PO MPs混悬滴眼液在青光眼给药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同时从润湿性角度解析微球与泪膜粘膜间的微互作,即将物理化学作用与生理学局部微环境相结合的研究探索的创新思路对眼局部递药制剂作用机制和药效-药动持续原理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大米作为谷物是加纳消费最多的主食之一。毫无疑问,这使稻米种植业得到了发展,就此而言,稻米业更有利于在该国创造农村和城市就业机会。充满活力和高效的稻米产业也将有助于大大减少该国的进口费用;考虑到该国每年在大米进口上的花费,这是不容小觑的。但是,该国大量涌入的进口大米正在阻碍甚至是扼杀国内这一有前途的稻米产业,并且使大米市场更加复杂。基于此,加纳国内的消费者对所购买大米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蛋白稳态失衡是衰老和许多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之一,目前已知热胁迫反应与衰老和蛋白稳态直接相关。作为分子伴侣,热胁迫蛋白可以调节其它蛋白质的折叠、组装、运输和降解,从而维持细胞的蛋白稳态。秀丽隐杆线虫具有生命周期短、衰老特征明显、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等优势,已成为衰老和蛋白稳态研究的重要模型。本文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以热胁迫存活率为筛选指标,通过饲喂海参(仿刺参)cDNA文库表达菌直接筛选具有抗热胁迫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资源发展失衡,我国医疗行业面临较大的供给侧限制,医疗供应链的不平衡问题愈加突出,医保支出压力逐年增大。而数字化技术被广泛认为将成为突破医疗供需不平衡的关键。健康医疗行业有着大量的机会和空间被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重构,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医疗与科技的碰撞能够产生新的机遇,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产业化应用将推动健康医疗行业的变革,为解决我国的医疗困境提供思路。商业模式创新的
在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今天,如何延缓衰老、促进健康、降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具有生命周期短、衰老特征明显、相关机制与人类同源性高、衰老相关疾病模型丰富等优势,因此是衰老和抗衰老研究的良好模型。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明显特征之一是其运动能力的下降,运动能力也是反映其整体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选择秀丽隐杆线虫模型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在各类生物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iRNA与疾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识别疾病相关的miRNA,以及与各类疾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深对疾病发病机制和原理的理解与探索。同时,以miRNA为靶点,探究其与药物或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也能为疾病的治疗方案、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药物开发与设计带来极大的帮助。在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目的: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short-chain acyl-Co A dehydrogenase,SCAD)是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酶。前期研究显示,SCAD对高血压引起的病理性心肌肥厚有负性调控作用。本文旨在研究SCAD/IRF7/CCL2/STAT3信号途径对心肌肥厚的调控,阐明SCAD调控心肌肥厚的新机制。方法:1.采用主动脉弓缩窄术(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
目的:抑郁症的病因极其复杂,涉及遗传、情绪调节能力、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等因素。炎症导致神经元功能下降,而受损的神经元是导致脑部疾病病变的基础,炎症被认为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也是抗抑郁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线粒体功能障碍也是导致神经细胞衰老和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株BV2活化建立神经炎症模型及脂多糖诱导小鼠抑郁症模型,探讨一种活性多肽对小胶质细胞
目的:化疗与放疗是现阶段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不仅会损伤肿瘤细胞,而且也会破坏人体正常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癌症患者易受到真菌的感染。近年的研究表明,多种唑类抗真菌药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但是唑类抗真菌药对肺鳞癌的作用及其对顺铂疗效的影响尚无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筛选抑制肺鳞癌细胞最佳的唑类抗真菌药物,深入研究其体内外抗肺鳞癌细胞活性,并探讨其机制,为临床选用有效治
目的: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NSCLC分为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大细胞肺癌和肺腺癌。其中,LUSC患者与吸烟有密切关系,发病率较高,约占NSCLC总数的30%。LUSC对现有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靶向药物及常规化疗药物反应不佳,且发现时
应激性脑损伤是长期持续的心理压力及环境应激导致的脑功能紊乱和脑组织的器质性损伤。脑组织神经元受损是严重失眠、重度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癫痫、精神分裂症以及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在长期持续的应激下将导致上述多种神经精神性疾病的发生。然而,应激性脑损伤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运用转录组测序(RNA-seq)、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如GO和KEGG等分析软件发现和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