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3D打印PLGA/β-TCP/纳米粘土复合多孔支架材料成骨及血管化效应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99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骨缺损多由于先天性疾病、骨肿瘤切除、外伤及骨感染等因素造成,由于骨量丢失、血管化不足,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一大难题。尽管自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但供区来源受限、额外增加手术创伤等缺点限制其临床应用。因此,对可降解骨修复替代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具有适宜机械强度、仿生结构和良好成骨、成血管能力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个颇具前景的平台。支架材料通常作为载体负载各种骨诱导、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及多肽以促进骨形成,但生长因子及多肽在某些生理条件下的不稳定性和易失活性限制其进一步的应用。二维纳米粘土是一类层状矿物质,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促成骨作用在骨再生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中,我们将一种具有诱导成骨和血管生成能力的双功能硅酸盐纳米粘土(LAP)加入到β-磷酸三钙/聚乳酸-羟基乙酸(β-TCP/PLGA)复合材料中,目的在于:1、探究复合材料体系的3D可打印性;2、探究支架材料的物理结构特性、生物相容性、体外降解性能及离子释放规律;3、探究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外促成骨、成血管作用;4、在体评估复合支架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以及对H型血管生成的影响。研究方法1、采用低温3D打印技术制备PLGA/β-TCP/LAP(PTL)复合多孔支架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X)、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对材料进行表征,利用万能力学试验机检测支架材料的压缩强度;材料浸泡于PBS溶液8周,评估体外降解性能、检测各离子释放浓度。2、采用体外溶血实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及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rBMECs)活死细胞染色以及两种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情况评估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利用SEM观察rBMSCs在支架材料表面的形态。3、通过CCK8法检测材料浸提液对rBMECs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评估材料浸提液对rBMECs迁移的影响;rBMECs小管形成实验及qPCR检测成血管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评估支架材料的体外促血管作用。4、通过CCK8法检测材料浸提液对rBMSCs增殖的影响;分别用碱性磷酸酶染色(ALP)和茜素红染色(ARS)评估材料对rBMSCs的成骨分化和矿化的影响;qPCR和细胞免疫荧光分别检测成骨标志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评估支架材料的体外促成骨作用。5、建立大鼠颅骨临界性骨缺损模型,micro-CT和组织学染色评估支架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组织免疫荧光评估缺损区域H型血管形成情况。研究结果1、低温3D打印成功制备支架材料,其孔径大小为450-500μm;SEM观察到支架材料表面粗糙,且在20%与40%PTL支架表面有大量5-60μm微孔形成;EDX提示PTL支架材料中的镁、钙、磷、硅元素在支架内均匀分布。2、XRD和FTIR显示各组分特征性衍射峰在打印前后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支架材料的压缩强度平均在4-14 MPa,与人体松质骨类似。3、溶血实验结果显示各组支架材料溶血率均小于5%;细胞活死染色结果显示材料上未见明显的死细胞,细胞活性良好;CCK8实验结果显示,在第1和第3天,相较于PT组,10%与20%PTL组材料明显促进rBMSCs的增殖(P<0.05),40%PTL则显著抑制其增殖(P<0.05);各组支架材料对rBMECs的促增殖作用不明显;与PTL支架材料共培养的rBMSCs与rBMECs伸展性更好,黏着斑表达量增加,而40%PTL组却出现抑制效应。4、相较于PT组,PTL组的ALP染色结节颜色更深,矿化结节更多,并可上调ALP基因,Runx2、Oc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PTL支架的促成骨作用具有LAP浓度依赖性;PTL支架材料促进rBMECs的迁移、成管作用并上调成血管相关基因PDGFR、CD31、Tie2及ItgαV的表达,且PTL支架的促血管形成作用同样具有LAP浓度依赖性。5、体内实验表明,单纯缺损组仅有少量新生骨从缺损边缘长出,PT组与20%PTL组在术后第12周发生了明显的降解,新生骨沿着支架孔隙均匀长入缺损内,micro-CT定量分析,20%PTL组新生骨骨体积明显大于PT组和单纯缺损组(P<0.05),PT组与20%PTL组的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小于单纯缺损组(P<0.05)。6、免疫荧光显示20%PTL组缺损区域H型血管数量和密度大于单纯缺损组和PT组。研究结论1、成功通过低温3D打印技术制备出PLGA/β-TCP/LAP支架材料,材料表面粗糙多孔、孔径大小适中,力学强度适宜。2、PLGA/β-TCP/LAP具有可生物降解性,降解产生的活性离子持续稳定释放。3、PLGA/β-TCP/LA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rBMSCs与rBMECs的黏附。4、PLGA/β-TCP/LAP通过促进rBMECs的迁移、提高小管成形能力和上调成血管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体外促血管作用;通过促进rBMSCs的增殖,成骨细胞外基质矿化、上调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挥体外促成骨作用;成骨及成血管作用均存在明显的LAP浓度依赖性。5、PLGA/β-TCP/LAP支架材料在体内促进SD大鼠临界性骨缺损的修复并促进H型血管的形成。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脯氨酸/丝氨酸丰富的卷曲螺旋蛋白1(proline/serine-rich coiled-coil protein 1,PSRC1)是一种在细胞有丝分裂及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微管相关蛋白,被报道与血脂、冠脉狭窄程度及冠心病风险有关。我们前期工作发现:过表达PSRC1可抑制高脂饮食apoE-/-小鼠的泡沫细胞形成,抑制炎症通路,进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学位
研究背景脑出血(ICH)常伴有活性氧(ROS)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这会引起持续的继发性脑损伤(SBI),例如神经元死亡、血脑屏障受损等。有报道称ROS可直接触发神经元的死亡。由于大多数ROS是在线粒体中产生的,因此,抑制线粒体ROS的产生对减少ICH后的氧化应激引起的神经元细胞的死亡至关重要。NADPH氧化酶4(NADPH Oxidase 4,NOX4)是唯一在组织中可直接激活产生ROS而不需要簇
学位
研究背景:α-突触核蛋白的自身聚集能力使它区别于其他功能性蛋白质,同时也是构成帕金森病等突触核蛋白病的病理基础。因此对于α-突触核蛋白自身聚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α-突触核蛋白单体可以在体外通过搅拌/震荡发生自我聚集形成病理性纤维,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纤维化模型去研究蛋白自身聚集机制和筛选抗纤维化药物。研究目的:但是传统的纤维化模型存在许多局限性,包括时间长、重复性差、蛋白用量大、需要连续搅拌等等。因
学位
目的:1.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分离纯化方法,鉴定其生物学特性;2.探索使用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扩增hUCMSCs的方法,并评价细胞扩增及衍生物分泌情况;3.构建基于hUCMSCs的新型生物人工肝系统,并评价其运行情况;4.评价基于hUCMSCs的新型生物人工肝系统对猪急性药物性肝衰模型的救治效
学位
研究背景心血管并发症是影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尿毒症心肌病是CKD患者心血管病变的常见表现,也是CKD患者出现更严重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猝死等)的病理基础。因此,尿毒症心肌病被认为是CKD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治疗靶点。构建稳定的尿毒症心肌病模型是相关临床转化研究的主要基础。尿毒症心肌病模型的构建主要基于CKD模型构建
学位
研究背景:血管钙化,即羟基磷灰石晶体在血管壁的异位沉积,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最常见的病理特征,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预测因子。以往研究认为血管钙化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但现在认为血管钙化是一个类似于骨生成的主动的调控过程。血管钙化涉及复杂的机制,包括高钙血症、高磷血症、促钙化因子和抑钙化因子之间的失衡、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成骨/软骨转化、胞外囊泡的释放、细胞外基质中钙磷晶体
学位
背景:已证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抗原有oxLDL、HSP60、β2-糖蛋白和纤连蛋白等,这些抗原相关的疫苗或抗体具有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疫苗验证胶原蛋白Ⅵ的α 6亚基是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抗原,探讨重组人抗胶原蛋白Ⅵ的IgG1减缓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用胶原蛋白Ⅵ的两个肽段(COL6A5肽段或COL6A6肽段)疫苗免疫雄性6周龄ApoE-/-
学位
背景和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一系列复杂的症状和认知障碍为特征的复杂性神经精神疾病,涉及神经环路和突触可塑性的障碍等异常。尽管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度非常高(60-80%),但包括同卵双生子共患率仅有50%在内的一系列非孟德尔遗传特征表明遗传与表观遗传或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调节精神分裂症表型异质性和疾病易感性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s作为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的主要表观遗传调控因子,通常
学位
研究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影响世界25%的成年人口,带来了重大健康问题及经济负担,探讨NAFLD发病的关键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对防治NAFLD具有重要意义。视神经素(OPTN)与肿瘤、炎症性疾病等疾病进展均有密切关系,但尚未有研究报道OPTN在NAFLD中的作用,本研究拟揭示OPTN在NAFLD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整合六个NAFLD相关的数据
学位
1.研究背景脓毒症是一类临床常见且病情复杂多变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机体对感染过度免疫及免疫抑制的失衡反应,并与急性器官功能障碍和高死亡风险有关。鉴于脓毒症的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对脓毒症发生发展机制的进一步认识,进而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肠道菌群与脓毒症密切相关。吲哚丙酸(indole 3-propionic acid,IPA)是一种肠道微生物衍生的色氨酸脱氨产物,具有细胞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