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肽链延长因子(Peptideelongationfactors,eEF1A)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特异蛋白质因子,具有调节蛋白合成及促发凋亡等多种作用。本文的前期工作显示,eEF1A-1的异构体eEF1A-2具有在神经元和肌细胞发育中替代前者表达的特征。eEF1A-2基因突变小鼠有神经、肌肉和免疫系统发育异常,并于4周龄死亡,提示eEF1A-2和eEF1A-1有类似生物学功能,且eEF1A-2对出生后的小鼠神经、肌肉系统的发育、成熟起重要作用。为了分析两种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大脑神经细胞中的原位分布及表达特点,以探讨其与终末分化细胞生理功能维持的关系,本文应用Westernblot检测和组织免疫荧光技术,对两基因型小鼠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在野生型小鼠神经细胞中,随着发育进展eEF1A-2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在出生后26天,完全取代了eEF1A-1的表达。突变型(eEF1A-2-/-)小鼠完全缺失eEF1A-2的表达并在出生后第21d出现头部振颤、肌肉萎缩、体重减轻以及多脏器发育不全,且均在发育到28d时死亡。突变型(eEF1A-2-/-)小鼠神经元中eEF1A-1的时空表达特点基本与野生型小鼠一致,该小鼠尽管缺失eEF1A-2基因,但神经元中eEF1A-1的表达水平和时相未受影响,表明此种组织特异性的调节开关的功能不受eEF1A-2是否表达以及其表达水平的影响,说明体内存在不依赖于eEF1A-2的eEF1A-1表达调控机制。eEF1A-2基因突变小鼠神经和肌肉组织功能异常的发生时期与eEF1A-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的时期相吻合,提示eEF1As在维持相关组织的蛋白合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中的重要性。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病理变化过程,其发生发展与多基因异常以及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深入研究AS关键基因、易感基因等重要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AS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阐明AS的发生机制,为A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与研究平台。目前对AS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已从单基因、单因素向多基因、多因素方向发展。本实验室首次成功建立了三基因突变(apoE-/-/LDLR-/-/Leprdb/db)小鼠模型,并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入手,对该小鼠的生物学特征、发生AS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AS发生机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在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论文探讨了肝脏中重要差异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并且分析了上述变化与AS发生发展的关系,得出以下结果:
本实验运用双向电泳联合质谱鉴定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手段,比较了幼龄ALO、AL小鼠与WT小鼠肝脏蛋白质表达谱特点。5w龄普通饮食组ALO、AL和WT小鼠的肝脏中分别平均检测到841±57、928±15和1017±50个蛋白点(n=3),以其中一张WT图谱为参考,其余WT、AL、ALO图谱的平均匹配点数为846±22个(n=2),773±16个(n=3)和706±29个(n=3),平均匹配率分别为83.2%,78.7%和71.9%。与WT小鼠相比,ALO小鼠有140个蛋白点未匹配,相差5倍以上的上调点和下调点分别为7个和39个;AL小鼠有108个蛋白点未匹配,相差5倍以上的上调点和下调点分别为10个和45个。选取其中差异较明显的6个蛋白点进行LTQ-ESI质谱分析,鉴定出endoplasminprecursor,acidicleucin-richnuclearphosphoprotein32familymemberA,serotransferrinprecursor,elongationfactor-2homolog,fructosebisphosphatase1,fibronectinprecursor,complementC3precursor,ComplementC4precursor,fibrinogenBbetapolypeptide,fibrinogen,gammapolypeptide10种蛋白质,主要参与了脂质和糖类代谢、动脉内膜损伤、免疫炎症反应等AS的病理过程,推测这些蛋白在脂代谢相关基因突变引发的小鼠血脂代谢紊乱和AS发生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