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中铜绿微囊藻与其附生细菌之间磷循环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dhyd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水华已成为太湖富营养化状况的显著特征。铜绿微囊藻是太湖水华暴发时的优势种群,水华发生时,微囊藻细胞聚集成团,以群体形态存在。群体外胶鞘上附生着大量异养细菌,微囊藻与附生细菌形成一个独特的微环境。 藻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代谢耦联,藻—菌作为一个微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响应,铜绿微囊藻的附生细菌在湖泊藻华成因和机理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环境因子作用下,附生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细胞中磷的吸收和释放的影响,分析了各个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水华暴发的作用;并利用32P同位素标记法,研究铜绿微囊藻和附生细菌之间的磷微循环,以探明湖泊磷微循环中微囊藻与附生细菌的作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8h、12h、16h光照时间均适宜铜绿微囊藻生长。在以附生细菌为唯一磷源时,光照时间的延长明显加速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光照时间越长,藻的比增长速率越大,最终生长量越高。但是由于藻细胞增殖和生长的消耗,单位干重藻细胞中的磷含量降低。附生细菌在铜绿微囊藻细胞快速增殖时释放磷供藻利用。铜绿微囊藻的增长速率和生物量影响附生假单胞菌的释磷量,细胞增殖越快,生物量越高,附生细菌释磷量越多。 较高氧化还原电位条件下,光照是铜绿微囊藻的限制因子,藻的增长速率在光照时上升,黑暗时下降。以附生细菌为初始磷源的微囊藻的生长速率和最终生物量与有无机外源磷存在时没有差异。添加还原剂后,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可利用外源磷的获取成为藻生长的限制因子,与附生菌共生的藻的生长量远低于无机磷源存在时。由于藻快速增殖对磷的消耗增加,单位干重藻细胞中总磷含量在藻生长量较高时偏低。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主要体现在单位体积藻细胞的蛋白质含量上,而可溶性糖是微囊藻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所以受到光照黑暗交替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对温度、pH值、氮磷比三因素全面正交试验的研究发现,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最显著,并可用于预测藻的生长,初始pH值次之,氮磷比的影响不显著。在环境温度25℃、氮磷比40:1、初始pH为11时,铜绿微囊藻的最终生物量最大。10℃低温环境中微囊藻的增长受到显著抑制,低pH值和较低氮磷比的组合也能明显抑制微囊藻生长。当环境中某因子(低温或低pH值和较低氮磷比组合)成为主导限制因子时,其他因子对铜绿微囊藻无显著效应。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铜绿微囊藻和附生细菌之间的磷微循环的结果发现,附生细菌具有作为铜绿微囊藻的缓释磷源的作用,随着藻的增长,磷富集菌的释磷量逐渐增加;同时磷饥饿的微囊藻则利用来源于菌的磷进行生长,其最终的生长量甚至高于磷富集的藻的生长量。藻菌共存时,水中磷含量波动不大,磷迁移主要发生在藻和菌之间。因此,在水体没有外源磷补给的情况下,藻—菌之间能形成良好的磷微循环,对于磷在水中的滞留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培养当代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也是教师教育的首要工作.初中生朝气蓬勃,但思想还不稳定,需要学校和教师的不断指导.思想与法治课堂是典型的思想教育阵地,如何
为解决核动力装置优化设计的方法问题,以压水反应堆核动力系统中关键设备之一稳压器为研究对象,开展重量优化设计分析.选择改进复合形算法、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作为代表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包膜氮肥配施不同用量钾肥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明确适宜黑麦草生长的最佳施肥配比.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包膜氮肥
电力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支柱型地位,所以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效率会直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一定影响,也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日前联合研究了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对芒果果实采后炭疽病抑制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该试验以广州产“紫花芒”果实为材料,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该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将来我们的学生都是要面向社会的,所以他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应仅是书本上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可见,书籍对于人一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从小注重培养
本论文对合成氨催化剂的制备与研究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氧化镁为载体钌基催化剂的制备与研究;第二部分是以氧化镁-活性炭为复合载体钌基催化剂的制备与研究
近年来,将微型单片机控制技术与逆变焊接电源相结合,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焊机,是焊接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本论文根据水下焊接技术的发展要求,使用单片机与逆变电源技术,针对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