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的成因分析及数值模拟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meng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全国160站降水资料、OLR资料和所计算的热源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并诊断分析研究了热力异常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由南向j艺的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脊线位置明显偏北,川渝地区受高压系统影响盛行下沉气流,中高纬环流场则表现为乌拉尔山地区和东北亚区域无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南亚离压比常年偏北偏强,持续控制川渝地区;2006年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偏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热源偏强,是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有密切关系,川渝地区夏季干旱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并且弓l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的原因与2006年类似。 利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IPRC-RegCM)进行了数值模拟。设计了控制试验(CTL)、青藏高原东南部热源异常试验(EXPA)和西太平洋暖池区冷源异常试验(EXPB),结果表明:青藏离原热源强迫是大气环流系统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东南部热源异常与谣太平洋暖池区热源异常通过改变川渝地区高低层的环流系统形势从而对川渝地区的降水产生影响,当青藏高原东南部热源偏弱,川渝地区的降水减少,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热源偏强,川渝地区的降水也减少,这与诊断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其他文献
通过天气形势分析得出,0505号台风“海棠”在福建二次登陆前后移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由于副高的位置较固定,并且延伸到内陆地区,使得台风登陆后在副高的引导下西北偏
积雪的动态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那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关键区,其积雪的动态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多
近年来一些双台风给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失,双台风相互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台风Fitow(1323)给我国华东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其东侧一直存在台风Danas(1324)。本文从双台风相
本研究利用1980-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对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的显著增强和减弱过程进行取样,从中总结样本所对应的南、北半球环流型态,探讨越赤道气流强弱变化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