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天气形势分析得出,0505号台风“海棠”在福建二次登陆前后移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由于副高的位置较固定,并且延伸到内陆地区,使得台风登陆后在副高的引导下西北偏西向移动。为了详细分析这次台风在闽浙地区所带来的暴雨的结构成因,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Y(ARW)对2005年7月19日~7月20日台风“海棠”登陆前后螺旋雨带的结构及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台风造成的沿海暴雨与主次两条雨带活动有关。主雨带是涡旋Rossby波激发的螺旋雨带,与850hPa正涡度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水强度大,辐合层次低,处在温度和切向风速梯度最大处。次雨带辐合层次相对较高,最大温度梯度和θe梯度发生在700hPa.以上,无明显切向风梯度配合,其发展主要与台风中心附近的阶梯状θ e锋区有关。当台风中雨带合并时,易造成降水增幅。从主次雨量中心的湿位涡的时间演变中可以发现,低层负的湿位涡的斜压项与高层负的湿位涡的正压项的高低空配置是有利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发生发展,对于降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台风登陆前后存在螺旋雨带的断裂现象,台风中心西侧及西北侧的中低层的辐散流场使高层的气旋性流场出现和加强,台风在高层的气旋性环流与西部低压结合,使台风西部产生辐合,引起螺旋雨带的断裂,当高层的低压形成明显的气旋式切变时,也可使切变下方螺旋雨带断裂。地形高度的敏感试验表明,地形高度不仅对暴雨的强度,最大降水中心位置有影响,对于螺旋雨带在陆地上的断裂也有重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