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海棠”登陆前后螺旋雨带结构及特征与暴雨的关系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ang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天气形势分析得出,0505号台风“海棠”在福建二次登陆前后移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由于副高的位置较固定,并且延伸到内陆地区,使得台风登陆后在副高的引导下西北偏西向移动。为了详细分析这次台风在闽浙地区所带来的暴雨的结构成因,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Y(ARW)对2005年7月19日~7月20日台风“海棠”登陆前后螺旋雨带的结构及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台风造成的沿海暴雨与主次两条雨带活动有关。主雨带是涡旋Rossby波激发的螺旋雨带,与850hPa正涡度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水强度大,辐合层次低,处在温度和切向风速梯度最大处。次雨带辐合层次相对较高,最大温度梯度和θe梯度发生在700hPa.以上,无明显切向风梯度配合,其发展主要与台风中心附近的阶梯状θ e锋区有关。当台风中雨带合并时,易造成降水增幅。从主次雨量中心的湿位涡的时间演变中可以发现,低层负的湿位涡的斜压项与高层负的湿位涡的正压项的高低空配置是有利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发生发展,对于降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台风登陆前后存在螺旋雨带的断裂现象,台风中心西侧及西北侧的中低层的辐散流场使高层的气旋性流场出现和加强,台风在高层的气旋性环流与西部低压结合,使台风西部产生辐合,引起螺旋雨带的断裂,当高层的低压形成明显的气旋式切变时,也可使切变下方螺旋雨带断裂。地形高度的敏感试验表明,地形高度不仅对暴雨的强度,最大降水中心位置有影响,对于螺旋雨带在陆地上的断裂也有重要作用的。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2005年与2006年锡林浩特观象台积分浊度计和黑碳灰度仪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半干旱地区气溶胶散射及吸收特性变化特征,讨论了它们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该地区从冬季到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左”的东西就抬头了。民间议议纷纷。有人说:“听说改革开放要收一收,该抓抓阶级斗争了。”有人说:“知识分子的尾巴又翘起来了,还是毛主席说得对,得
研究单透棚和双透棚两种棚式性能及对西洋参生育生理、产量品质的影响。在金寨县天堂寨镇西洋参试验基地内,以一层蓝色参用膜作为对照,比较单、双透棚及对照的气温、地温、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了不同处理对西洋参生长发育、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单透棚、双透棚起到很好的降温增湿的作用。在各个观测时段里,各项温度指标数据均以对照最高,双透棚最低,单透棚居中。
本文利用车载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海面物理状态,分析了偏振天气雷达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潜力。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偏振天
利用地闪观测资料、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逐小时降水资料,本文首先从2008-2012年6-8月中挑选出京津冀夏季雷暴过程45例,并根据降水强度和地闪频次将其分为多地闪弱降水(L+R-)、
目前,制约数值预报结果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有两个:资料误差和模式误差。传统四维资料同化都是假设模式完全精确仅对初始资料进行修正,忽略了模式误差本身造成的预报误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