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是一个新话题,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提出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的。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现代化交通网络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的改善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的变化(原来追求区域经济的规模与速度,现在更多追求区域经济的质量与效率),使得对新时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经济大省。河南省的发展既关乎全国重要的“米袋子”,又兼任着1亿人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重担。因此,河南省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南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还具有全国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梯度理论、辐射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分工理论等,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河南省为研究空间,研究新时期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及时空格局,一方面拓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期望为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对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新时期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环境条件辨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归纳与述评的基础上,界定本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内涵及评价指标,对河南省新世纪以来的协调状况进行定量测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提出政策建议,为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观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总结河南省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对目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钱纳里标准初步判断河南省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按照钱纳里标准,无论是地市层面还是县级层面,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均已迈入工业化阶段。因此,目前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河南省整体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本文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省情。二是基于本文界定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内涵,从区域经济的空间协调、规模协调、速度协调、质量协调、效率协调五个方面分别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协调程度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组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指标在时间序列的变化路径各不相同。在区域表现上,相对于地市级层面,作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核心板块的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提升态势最为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人均国民收入关联效应逐步上升,但仍有赖于其它多元因素共同促进和推动;经济增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高度的协同效应,且峰值与谷值衔接仅具有1年期的时间滞后效应;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不断下降的局面;而经济增长效率则表现为快速提升的趋势,为推进河南省区域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根本的动力来源和后续保障,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顺利推进。三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并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且整体上要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河南省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态基本保持一致,呈现并行前进格局;四大区域板块中,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较高,豫西豫西南次之,黄淮地区最后;省辖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整体上处于适中向上水平,并呈现多种不同格局于态势。多元时空演进均表明: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处于一种良性的发展和演进轨迹。论文最后从依托国家级战略平台、做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顶层规划、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区域经济地域空间再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