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穴位电针的镇痛疗效,临床观察产妇的电针镇痛效应,并观察电针分娩镇痛对产程及母婴安全性的影响,进一步观察电针后大鼠痛阈值的改变及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清强啡肽、前列腺素E2的表达,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分娩疼痛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期为分娩镇痛提供新的治疗视野。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产妇随机分为空白组、药物镇痛组、辨证取穴电针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四组,每组30例,药物镇痛组在第一产程潜伏期静脉推注安定10mg,穴位电针组在产程中取相应穴位电针治疗,空白组只予常规的呼吸指导和局部按摩,观察并对照各组产妇镇痛效应及产程进展情况、产妇生命体征情况、产后2小时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羊水情况。动物研究:将造模成功的孕鼠120例随机分为四组,即:空白组、药物镇痛组、电针夹脊穴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各30例,穴位电针组按大鼠取穴方法取相应穴位自产程开始予电针镇痛,药物镇痛组予盐酸瑞芬太尼尾静脉持续泵注射,空白组未行任何处理,自然分娩。用热水甩尾测痛法测定四组大鼠治疗前后痛阈值的改变,并用ELISA法检测首次电针镇痛后30 min、60 min、120 min三个时间段大鼠血清中DYN、PGE2表达含量的改变。结果:临床研究:1、镇痛疗效方面:(1)治疗前,四组产妇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四组产妇间在镇痛后1小时、宫口开7-8cm、宫口开全时三个时间段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由低到高依次为:药物组<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空白组。(3)四组产妇分别组内比较,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产妇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P<0.01),空白组产妇治疗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产妇分娩镇痛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低到高依次为:空白组(18.5%)<三阴交+合谷组(60.7%)/辨证取穴电针组(64.3%)<药物组(79.3%)。2、产程进展方面:(1)四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四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四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婴安全性方面:四组产妇治疗后生命体征、新生儿Apgar评分、羊水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研究:1、痛阈值方面:(1)治疗前,四组大鼠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四组大鼠痛阈值由低到高依次为:空白组<夹脊穴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组分别治疗前、后相互比较,电针夹脊穴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大鼠治疗后痛阈值均高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空白组大鼠治疗前、后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DYN、PGE2表达含量方面:(1)DYN:电针后组内大鼠血清DYN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下降,各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GE2:电针后组内大鼠血清PGE2表达水平随着时间改变逐渐升高,各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分娩镇痛能够明显降低产妇VAS评分,提高镇痛总有效率,能够减轻分娩疼痛,镇痛效果不及药物镇痛好,但镇痛持续性较药物镇痛好。(2)电针分娩镇痛能够明显缩短产程时间,加快产程进展,避免因产程延长而引起的不良后果。(3)电针分娩镇痛不会引起产妇生命体征的异常,不会增加产后2小时出血量,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羊水无影响,是一种安全的镇痛方法。(4)穴位电针可提高大鼠痛阈值,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5)电针后大鼠血清DYN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下降,PGE2的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