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发展新形势背景下,体育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即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体育改革不断更新,传统体育教育教学面临巨大冲击,《课程标准》提出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的四个基本理念,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以课程结构优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究专业课程与基础体育教育对接的有效策略,完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实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教育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以重庆六所高校(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和重庆市万州区部分中小学教学内容现状为研究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方法对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1.重庆市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方针定位上存在着差异性。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视技术学科,忽视理论学科的现象,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选修课不能满足需要。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形式传统单一,依旧偏重以教师、讲堂、课本为主,忽视了以教师为核心,学习者的主体新培养模式,重知识技术,忽视组织和教法的传授,重理论,轻实践。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体育课改对接不好,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随着基础教育课改进行完善。5.个别高等学校体育领域师资不能很好的达到课程开设的需求,教师专业性不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短,对基础教育体育课改的了解不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造成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脱节。针对以上体育教育专业存在问题,为使重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基础教育课改更好的衔接,针对脱节的原因,根据基础教育课改的视角,提出以下建议:1.根据成果导向思维确定重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国家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职场的需要,考虑学校的定位发展,综合学生发展的预期以及家长的期望等,对人才培养目标加以确定。2.贯彻“反向设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根据最终学习成果确定教学设计,教学是以要达成最终的学习成果去教。通过进一步提高课程难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引导,将重点放在基础、核心以及高峰成果方面,对不必要的课程加以排除,同时安排更为重要的核心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实现师资、课程以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学生能够实现学习目标。将评价标准定为质量保证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3.采用结构化思维优化公共必修模块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将事物内存的框架视作是思维的作用范畴,且对其展开主动塑造处理,使其内隐规律得以外显,被充分捕捉,从而优化公共必修模块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4.增设选修课,开设三级课程。重庆市体育教育专业选修科目设置普遍反映出选修课安排数量少,学习者选课受到局限。因此在选修课方面,保留原有的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中、小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提高他们身体素质,身心发展的项目。5.增加研究型课程,提高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国家对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越来越重视,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课程内容的改革应增设研究性课程,如体育科研与方法、体育未知领域摸索,学习提高者的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创新精神。6.增设教育学类、教学技能类科目。在科目设置上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科目,使得在讲习中可以随时关注察觉到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最为基础的就是实践性,所以就需要同时增加设置更多关于教育学类、教学技能类以及体育保健类等相关数量,同时增加相关实践环节,将理论性课程与实践相互的结合在一起,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7.优化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指导能力。高校体育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体育教师的教学与指导能力,直接影响教学对象的成长。各高等院校应为自己的教师队伍弥补新鲜血液,大力加强师资扶植,提高教师的素质与本领,使教师可以与时俱进。最大水平地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保障教师的再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