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历史悠久,大量的古籍被流传下来。古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直接见证了古代哲学、科技、语言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过程,也记载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取长补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受到酸碱性、温湿度、光照、霉菌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被保留下来,有的出现粉化现象,有的纸张粘连在一块,变成“档案砖”,造成了人类文明的缺失。目前,我国古籍数量庞大,损毁率很高,损毁进程也快。为抢救、保护我国珍贵古籍,加强古籍整理保护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要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现有古籍的孤本、善本,要采取必要的挽救和保护措施。本文针对古籍保护中污染治理、清洗和加固三步骤做一些探索。1.古籍污染菌株鉴定与菌株污染档案的建立从辽宁大学“古籍特藏室”的五本古籍上采样复苏菌株,经过分离纯化,并利用16SrDNA/18SrDNA序列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形态学观察法,对其中有生长优势且有代表性6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如下:《西游真诠》(清朝)书脊上1/3处复苏菌株为枝孢属(Cladosporium sp.)。《雍正上谕》(清朝)书口上1/2处复苏菌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strain)。《中庸大学》(清朝)中间页天头处复苏菌株为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QM6a)。《清实录》(清朝)第二页订口处上复苏菌株为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 gene)。《西游真诠》(清朝)内封上1/3处复苏菌株为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硃批谕旨》(清朝)书脊下1/3处复苏菌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strain)。利用奥梅梁斯基计算公式,计算了古籍室空气菌落数为20.969cfu/m3,测得辽宁大学古籍特藏室目前空气污染等级为清洁。根据菌株鉴定结果,制定古籍菌株污染档案,填充古籍整理工作的相关内容,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建立古籍菌株污染档案,可以作出有效的防霉治霉措施,还可为后人累积经验和数据,使得古籍寿命延长,避免人类文明的缺失。2.古籍霉斑模拟与生物酶清洗剂的制备由于古籍非常珍贵,不可以直接在上面做实验,所以采用鉴定出来的枝孢属配成菌液均匀的喷洒到仿古工艺的宣纸上,待形成霉斑后,用毛刷轻轻去除菌丝,制备成霉斑模拟样品备用。改良的生物酶清洗剂,添加了抗坏血酸与螯合剂,最终确定清洗剂组分为3%木瓜酶,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0.05%抗坏血酸,2g/L乙二胺四乙酸(EDTA),35℃浸润作用时间30min,霉斑清除率达90%以上。3.氯离子溶液处理的细菌纤维素对纸张的加固取N-甲基咪唑与烯丙基氯蒸馏制备氯离子溶液。细菌纤维素经预处理、乙二胺溶液活化、LiCl/DMAC溶解体系溶解,按24:1制备氯离子与细菌纤维素混合溶液,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分别对蒸馏水处理的宣纸及细菌纤维素与氯离子混合液浸润过的宣纸进行表征。实验表明纸张的结晶度降低,说明各向同性增加,纸张耐折性增加,提升加固效果。对于回收的氯离子液体,降低纤维素的结晶度仍有效果,不过回收5-6次后,能力会下降,氯离子溶液的回收率也会下降。自古以来,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之魂,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因此古籍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是谁都替代不了的,古籍保护是一种责任,为了更好地去除霉斑,对前期实验的生物酶复配清洗剂进行改良。为了使细菌纤维素更多地浸透到纸张中,使其与植物纤维素形成氢键从而对纸张进行更为有效地加固,增添了氯离子溶液,目的是打开原来的氢键,结果显示研制的清洗与加固剂都具有显著效果。因为古籍的珍贵性所在,所以只是在模拟样品上进行探索,希望本文为古籍的保护可以提供数据上的支撑,引发新的思路,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