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ntasy of(Eye)“i”dentity:a Lacanian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krrock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性得主托妮·莫里森因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关注和探究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美国黑人文学树起了一座丰碑。1970年莫里森发表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挤压下的黑人精神世界的畸变与扭曲,不仅为莫里森以后的小说创作定下了基调,而且更对当下自我认同发生严重危机的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尝试通过运用拉康的后现代文化心理学理论着眼于“自我认同”来解读该文本。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莫里森及其作品《最蓝的眼睛》;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拉康的后现代文化心理理论;第三部分解读了该文本中主要人物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现实级、想象级和符号级,旨在给他们各自的悲剧提供心理学解释;第四部分探究了自我认同的本质,即自我认同实际是向“他者”认同:表现为主体的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主体的欲望是他人的欲望、主体永远处在“他者”的时间之中;第五部分根据自我认同的最终结果,来最后证明拉康的观点,即“自我认同”实际只不过是一个幻影,根本不存在理想统一的自我。所谓“自我认同”其实是指向“他者”的认同。
其他文献
话语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体现着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也体现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而话语中带有的性别差异则体现出不利于女性的一种社会权力关系及意识形态。该文从社会性别与话语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习语不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报刊杂志、广播新闻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如其分地把成语由一种语言翻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