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LD1为代表的脂质代谢在胃癌生物学行为中的应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脂质代谢在预测胃癌患者预后风险的探索目的:探究脂质代谢在胃癌与正常组织中的代谢差异,筛选出对胃癌预后有预测作用的直至代谢相关基因。方法:从KEGG网站筛选出204个脂代谢相关基因,分析来自公共数据库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胃癌队列共6个独立的数据集,总计1129个胃癌患者数据。其中TCGA数据库的一个队列作为训练集,4个来自GEO的独立队列进行外部验证,此外武汉协和医院的1个队列进行免疫组化验证。对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差异和富集分析。此外,构建一个稳定的LASSO-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来选择预后的预测基因,并构建基于该模型的基因图谱。结果:胃癌组织中醚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甘油脂代谢等脂代谢相关通路上调,脂肪酸β氧化、氧化还原过程、脂质氧化、氧化还原酶活性等通路较正常组织降低。由AGPAT3、AKR1B1、PLD1和UGT8组成的基因图谱显示,3组基因表达差异的患者总生存率有显著差异(HR=2.00,95%CI=1.54-2.59,p<0.001)。此外,剖面图和Schoenfeld个体试验图的鞅残差显示出平衡的危险比例。该基因图谱在一个GEO的独立集中得到了可靠验证(HR:1.48,95%CI:1.11-1.97,p<0.001)。此外,基因图谱在免疫组化队列中表现良好(HR:2.16,95%CI:1.42-3.31,p<0.001)。结论:脂质代谢在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差异建立的一种新的基因图谱可以可靠的预测胃癌患者预后,提示了脂代谢在预测胃癌预后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PLD1调控游离脂肪酸代谢影响胃癌细胞的营养应激的机制研究目的:研究PLD1调控游离脂肪酸代谢影响胃癌细胞营养应激的临床意义及具体机制。方法:利用公共数据库和武汉协和医院患者数据,回顾性分析PLD1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联系。应用小分子抑制剂验证营养胁迫条件下PLD1对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AGS)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慢病毒质粒载体构建PLD1稳定敲除PLD1的SGC7901细胞系,在体内实验验证PLD1敲除后对胃癌细胞移植瘤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细胞流式,分析PLD1下调后线粒体的ATP生成情况,膜电位及ROS改变。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脂滴,线粒体,自噬小体的共定位,验证PLD1下调后对胃癌细胞在营养胁迫条件下的脂质代谢转换的影响。通过游离脂肪酸高通量检测,分析PLD1下调后细胞内游离脂肪酸代谢的改变,通过q RT-PCR验证PLD1对PPARs通路的影响,以及其下游调控游离脂肪酸代谢的相关节点。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验证靶向PLD1阻断自噬流的作用节点,并通过免疫荧光定位分析其阻断自噬流的位点及其机制。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PLD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风险呈正相关。MTT结果显示在常规营养下PLD1下调会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AGS)的增殖能力,在营养胁迫条件下,抑制效果更明显甚至引起胃癌细胞死亡。体内实验结果验证胃癌细胞移植瘤模型中PLD1下调后移植瘤的生长受限。应用细胞流式实验检测营养胁迫条件下,PLD1下调后ATP生成水平持续降低,线粒体ROS提前升高,但线粒体膜电位不受影响,而外源性添加能源物质可以恢复细胞增殖能力。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发现,PLD1下调不影响脂滴与线粒体的接触及脂肪水解的功能,但自噬流激活后无法维持脂滴的正常体积大小。脂肪酸高通量测序显示PLD1下调后细胞内大量游离脂肪酸积累,且总量随时间变化不大,显示脂肪酸代谢受阻。q RT—PCR结果显示PPARα通路的激活受到限制,应用PPARα小分子激活剂可以恢复一部分PLD1对细胞增殖的抑制表型。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自噬流被阻断,但m TOR通路不受影响,免疫荧光显示PLD1下调后溶酶体的体积大小明显增加,PLD1与氯喹对溶酶体的影响类似,二者联用不能增强该效果。结论:PLD1的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相关,PLD1的活性使胃癌细胞维持生物学行为所必需的。PLD1通过作用于PPARα/ACSLs通路影响游离脂肪酸氧化,同时通过干扰溶酶体功能阻断自噬从而影响游离脂肪酸来源干扰了游离脂肪酸代谢的平衡,使细胞代谢可塑性降低。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心源性卒中的防治调查目的医生对心房颤动(AF)的认识程度是预防心源性卒中的决定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神经科医生对心源性卒中防治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对房颤患者的管理水平,为改善神经科医生对指南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并为制定卫生政策的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与者进行心源性卒中防治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的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作为产生超短脉冲的优质光源,在实际应用和基础科研领域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其输出的脉冲具有窄脉宽、高峰值功率、高重复频率、宽带宽等优点,在通信、传感、精密加工等实际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其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为研究超短脉冲的超快、超强非线性光物理学现象提供了优良的平台。而超短脉冲的瞬态动力学研究需要实时测量技术,时间拉伸-色散傅里叶变换技术
文本数据是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最普遍的数据类型。文本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单词,如果将自然语句中的单词序列看作在离散时间上出现的观测值,单词顺序就构成了相应的文本序列。显然,文本序列中的单词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单词之间存在潜在的关联关系。然而,将单词看作独立个体的词袋模型,依然是文本数据处理过程中最常用的特征表示方法。基于词袋模型的表征学习和语义理解的方法,没有使用上下文的顺序依赖特征,无法准确表示文本上下
掺镱光纤激光器具有转换效率高、光束质量优良以及结构紧凑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军事等领域。然而,掺镱光纤的光子暗化效应会导致激光性能恶化并降低系统的长期稳定性。本论文聚焦于高功率掺镱光纤激光器中的光子暗化效应,重点探究了光子暗化效应产热及其对激光功率和模式性能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改进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光纤预制棒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光纤拉丝工艺,分析了高性能掺镱光纤制备的关键点。在光纤性能
等离子体破裂会导致等离子体的内能和极向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耗散在真空室内,产生热负荷、电磁负荷以及逃逸电流三大危害,对装置第一壁及内部结构造成严重的损伤,威胁装置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有效缓解等离子体破裂危害是聚变装置急需解决的关键难题。虽然目前杂质注入被广泛用于破裂缓解,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杂质注入无法减少耗散在真空室内的总能量,可能带来热辐射不均匀以及无法完全抑制逃逸电流等。在J
肥胖是由体内脂肪组织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因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膳食中蔬菜和水果中蕴含的丰富的植物化学物叶黄素(Lutein,LUT),或具有潜在的减肥效应,但相关分子机制亟待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对肥胖大鼠,包括高脂喂养的SD大鼠和自发性肥胖大鼠(Zuker Diabetic Fatty,ZDF)进行叶黄素干预,探索叶黄素对肝脏
互联网上累积的海量多源文本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与产品相关的领域知识。从海量多源文本数据中挖掘知识并为产品概念设计提供决策支持已成为概念设计研究中的重要目标。本文针对当前多源文本数据环境下产品概念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面向概念设计的多源文本数据领域知识挖掘及支持概念设计方案决策的方法进行研究。论文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面向概念设计的多源文本数据领域知识挖掘流程并提出领域知识
第一部分PRMT4在缺血后血管新生中的表达和定位背景:动脉血管负责为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局部组织缺血时,血管的新生和重建对局部组织血流供应的恢复至关重要。PRMT4作为一种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许多研究显示其作为转录共激活因子,作用于相关底物调控疾病的发生发展。但是它在缺血后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目前仍然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讨PRMT4是否参与缺血后血管新生。方法:首先通过小鼠股动脉结扎手术建立小鼠
GaN是一种理想的短波长发光器件材料。基于In GaN/GaN多量子阱的P-N结器件不仅可以在电流驱动下发出特定频率的光,同时也可对特定频率的光照产生相应的光电流。基于此原理,将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和光探测器(Photodetector,PD)同时集成制造在同一个衬底上,形成同质的LED-PD单元。实现单器件发光与收光耦合与匹配,克服了现有分立LED与PD
多孔碳材料(PCs)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高的比表面积,可调的孔隙结构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储能电极。然而,PCs较低的容量和复杂的合成方法限制了其进一步商用和发展。本论文以吡咯、噻吩、苯、对苯二胺和三(4-溴苯)胺等廉价的小分子为碳源,通过一步聚合反应得到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并衍生出微孔分布可调的多活性位PCs。基于PCs的孔道分布、活性位和形貌结构的调控逐步提升PCs的储能能力,分别探究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