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文化创造力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xu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共识,人们也越来越积极主动地以全球化的思维方式来考量国家、民族以及自身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文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同时更是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根据和指引。人类通过文化创造和创造文化不断地充实和发展着自身,丰富和繁荣文化,而文化则不断地促进着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和人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创造力是民族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民族与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古今中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文化创造力的竞争。本文以文化哲学为理论研究视野,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基础,以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为理论铺垫,并结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文化创造力问题进行必要的解读,探讨了文化创造力的生成机制、文化创造力与人的主体性建构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全球化视域下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的实现问题。
  本文通过五章的内容展开论述:
  第一章文化创造与文化创造力。本章通过对多视角下的文化论述进行必要的比较,提出文化哲学对于文化的解释,并以此作为本文的语境和出发点。同时,鉴于目前对于创造和创造力分析的现实状况,将在综述和分析现有概念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必要的哲学加工和改造,以便文化哲学研究的展开。此外,在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文化创造与文化创造力进行了解读,文中指出,文化创造是人类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而文化创造力则是文化主体在文化创造过程中所释放和展示自身潜能的一种能力,它是人所特有的本质能力,并通过对文化创造的现实内涵、生成原则、本质特征以及文化创造力的内在构成和产生动机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以此作为开启本文系统论述的一把钥匙,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
  第二章文化创造力的现实生成。文化创造力是文化主体在文化实践中不断释放和展示自身潜能的一种能力,它的实现就体现为一种现实的总体性的生成过程。因此,本章就文化创造力的现实生成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首先,从形式——符号的文化创造系统、结构——功能的文化创造系统、价值——意义的文化创造系统等三个文化创造基本层次入手,理清文化创造力实现的逻辑进程,明晰了其实现的递进层级;接下来,探讨文化创造力实现的基本路径:文化精神的创新机制、文化知识的创新机制、文化环境的创新机制、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文化形态的创新机制、文化产业的创新机制,主要通过以上六种创新机制演绎路径为文化创造力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结构性支撑;最后,论述了文化创造力的实现评价尺度和标准,主要包括客体性尺度、主体性尺度以及实践性尺度三个方面,这部分的提出是文化创造力实现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其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本章内容对整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建构一个文化创造力实现的平台,理顺其实现路径。
  第三章文化创造力与人的主体的解析。谈及文化创造力,就应该从人学的意蕴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刻的剖析。首先,从“人文互创”理论出发,谈及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也不断创造着人自身,因此,应该不断提升现代创造性主体的创造力;同时,文化提供了人之为人的根据,它对人具有十分重要塑造功能;通过文化创造力的实现,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得以彰显;其次,文化创造力主体的诠释,主要通过对人的创造性是文化创造力实现的前提条件,文化共同体的集群创造是文化创造力实现的重要保证,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文化创造力实现的最终结果,以此来进一步诠释文化创造力主体的内涵;最后,文化创造力主体的现实建构,因为健全的民族品格和丰富人格必须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因此,应从知识结构系统、价值观念系统、道德修养系统以及审美能力系统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现实的建构与评价。本章通过从人学角度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创造力的理解,将其纳入到人的创造力研究范畴,所以,文化的创造力是必须基于文化主体一人的创造力培育的基础之上的。
  第四章全球化与文化创造力。本章从结构划分上来看主要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进行阐述,从内容的内在逻辑上看,主要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为文化创造力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依据。本章首先就全球化进行文化哲学的反思,指出文化维度下的全球化即是文化全球化,并通过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两种理论模式: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进行批判性分析,并继而得出和谐文化论的主张,这部分内容阐释为本文提供了必要的时代背景;文中通过综述和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不同语境中文化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西方文化哲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当今西方文化哲学的现实状况,从而也就能够较为合理的理解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中的迫切问题,这一部分为论文的写作提供必要的学术理论背景;此外,问题的产生总是基于实践的发展状况基础之上的,因此,文化问题的提出就是对文化实践发展现状的总结和归纳;文化创造力研究的论述离不开必要的现实背景,即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认知和客观地看待而导致的文化创造力理论研究力度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在现实文化实践中国家、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匮乏和混乱;可见,文化哲学的理论研究背景和文化创造力的现实状况,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文化创造力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背景资源。较之于前三章的概念界定而言,本章主要论述了全球化时代文化创造力研究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五章全球化视域下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的实现。基于以上对文化创造力的现实分析,本章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的实现需要处理的关系问题,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实现的目的与愿景。首先,从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研究的紧迫性入手,阐明文化创造力研究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全球化文化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迫切要求;其次,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的实现过程还必须协调好四个关系,即既有资源与推陈出新的关系、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面向历史与面向当代的关系以及面向自我与面向世界的关系,这四种关系处理的好坏是关系到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最后,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实现作为刻不容缓的现实要求,主要体现在当今中国人的现代化素质的建构、和谐社会的建构以及世界文化强国的建构等方面。本章内容的阐述提升了文化创造力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全球化视域下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的实现关系到改革开放伟大的社会实践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关系到中华文化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当然,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的实现与文化主体的现代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建的过程。
其他文献
符号人学是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一种基于人类学立场的出场方式,是内在于符号形式哲学的致思理路和隐含逻辑。以文化为视角,以符号概念为基点,卡西尔通过对人类世界进行文化理解和重构,让符号人学从内隐形态过渡为外显形态。这种过渡的核心在于思维范式的嬗变。受康德哲学和现代解释学影响,卡西尔立足人的现实文化生活,通过对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诸种文化形式的批判,以主客体相统一为原则展示了人类文化的丰富
学位
专名的涵义与指称问题历来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逻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对专名的研究从十九世纪持续到现在。这是因为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专名从语词直指现实世界,正是考察这种关系的典型范例。围绕专名的意义问题,逻辑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和因果理论,而美国哲学家约翰·罗杰斯·塞尔独辟蹊径,先后从言语行为和意向性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专名的涵义与指称展开了阐述,形成了
学位
本文论述的是彼得·辛格的物种平等思想,这也是平等思想的新发展和新视域,物种平等思想的提出,使平等思想超越了人际平等而深化到物种间的平等的领域。对于这样的一个思想的研究,不但可以加深对平等的了解和促进平等思想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完善提出了一些可探索的空间。本论文以平等思想历史发展作为引子,回顾平等思想发展的同时,引出本论文的主题——物种平等思想,不仅研究物种平等思想作为平等思想的新视域
人生的目的,即伦理学的主旨:幸福。回味生活,或者反思自己的目标和周围的处境,幸福的感觉就可能出现在自己的身上。在数不胜数的思想家们对幸福的理论探索中,亚当·斯密的幸福理论并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斯密终其一生致力于人们的幸福,对促进社会的物质繁荣作出了实效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出版的《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具有鲜明特征的著作,不只是我们了解斯密经济学理论的来
学位
本文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入手,试图开启人们对柏亚关于“诗”的重新认识。长久以来,占据理论上风的始终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文艺理论范围内关于“诗学”的诸多差异和纷争。从表面上看,柏拉图对待“诗”的态度的确与亚里士多德迥然不同,“诗”在二者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常常阻碍人们对其诗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深层揭示,探寻二者在诗学矛盾背后的统一目的。文章首先从诗教
学位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在3G技术的大力推广与普及下实现了飞跃性的"联姻",这桩"联姻"催生了一个新的媒介时代--"移动互联"时代,这一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虽然仅仅是解放了"坐在桌前畅游赛博空间"这么一个小小的姿势,虽然仅仅是将互联网和手机相糅合这么一个小小的进步,它带给
学位
非营利组织缘起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公私物品提供上弥补了政府国家体制和企业市场体制的不足。除了非营利性和民间性外,非营利组织还具有志愿性、公益性等重要特征,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色彩和伦理意蕴。在实际的组织活动中,非营利组织在其伦理精神的引导和推动下,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公平、倡导慈善互助等方面凸显出重要的伦理功能,发挥着独特的道德示范和感召作用。  当然,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危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历史的又一高峰,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宋初经学思想进行研究的理论要求也渐渐凸显出来,即不同于从应对佛道理论挑战的道统论的角度来标宋明理学之“开新”,而是从被视为儒家主体的经学研究出发,去进一步挖掘宋明理学之理论资源。因而据此,本文便选取宋初疑经思潮代表人物刘敞为基本立足点,试图通过对刘敞及其著作的分析,来看刘敞的经学思想及其理论意义。综合来看全文所主要面临的问题
学位
章学诚是我国重要的史学理论家,与刘知几为我国传统史学理论并峙的双峰。其史学思想素来为人重视,然而大陆学界往往将目光集中于他的"六经皆史"说、方志理论、目录学或者文学思想,而少有人注意其思想中的历史哲学因素,倒是海外的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点,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美国汉学家倪德卫以及日本学者山口久和等均对这一方面有所阐发。首先明确提出"章学诚历史哲学"这一概念的当属海外华人学者余英时先生,不过余先生当时主
学位
解放军舞蹈,无论从舞者、受众、文化功能、审美风格来看,都是一个特殊的舞蹈现象,它是踏着硝烟和战火艰难诞生的,它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成立,在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中成长,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走向正规,与改革开放一道发展完善自己。  解放军舞蹈,最初以艺术形式宣传鼓动革命和进行思想教育,直接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军事行动,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军以来的重要文艺武器。时至今日,解放军舞蹈已经有重要发展: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