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之伦理审视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mer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营利组织缘起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公私物品提供上弥补了政府国家体制和企业市场体制的不足。除了非营利性和民间性外,非营利组织还具有志愿性、公益性等重要特征,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色彩和伦理意蕴。在实际的组织活动中,非营利组织在其伦理精神的引导和推动下,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公平、倡导慈善互助等方面凸显出重要的伦理功能,发挥着独特的道德示范和感召作用。
  当然,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和志愿失灵的难题。要消除危机,解决志愿失灵难题,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必须加强自律,真正履行组织的公共责任,恪守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道德底线;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约束和监督,有效引导、规范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本文第一章“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的比较中,对非营利组织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并考察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本文第二章“非营利组织之伦理精神”,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并揭示了非营利组织内含的“志愿精神、公平正义、人道主义”等伦理精神。
  本文第三章“非营利组织之伦理功能”,从“保障经济发展、追求民主公平、呼吁生态保护、提倡慈善互助、倡导人道主义”等方面,论证了非营利组织所具有的“促进经济伦理、推进政治伦理、加强环境伦理、提升公民道德、维护国际和平”等伦理功能。
  本文第四章“非营利组织之伦理建设”,从非营利组织面临的伦理危机出发,分析了危机产生的原因,阐述了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及其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组织自律和外在他律等方面探讨了消除非营利组织的伦理危机、加强非营利组织伦理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其他文献
荀子之学经过宋明的长期禁锢之后,其地位在清代有了显著的提升,出现了复兴的局面。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清朝中期两大儒汪中与凌廷堪之上,将研究内容限制在二人的礼论和荀子观上。清朝中期的荀学复兴是汪中与凌廷堪所处的时代背景,亦是二人礼学思想和荀子观所产生的摇篮。首先,荀子以“隆礼”闻名,汪中与凌廷堪的荀学研究自然也脱不开对礼学的研究,他们二人在对礼学的研究上,与荀子有着很大的关联,本文着眼《荀子》,探讨汪
学位
分级模态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分级模态逻辑的元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可靠性、完全性、对应定理、一致性定理、真扩充定理以及一些模型论性质。具体地说,本文重新阐述了各个分级模态逻辑完全性的证明,讨论了分级模态逻辑的模型论性质,包括紧致性、L(o)wenheim-Skolem性质、不变性结果、VanBenthem刻画定理以及可定义性结果
学位
民国时期,佛教内外交困,随着居士佛教的兴起,社会思潮的激荡,佛教迎来了振兴的契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佛教界在开展义理研究与弘扬的同时,特别注意戒律的恢复与守持。戒律是佛教止恶扬善、慈悲为怀的精神与理念的产物,其目的在于维持僧团和合,正法久住。戒律的恢复与持守对于佛教的近代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戒律的恢复不仅需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更需要在实践中应化守持。本文围绕近代佛教戒律复兴过程中所遇
学位
女性杂志作为当今大众文化中一类重要的对象近年来逐渐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个向大众展现美丽、愉悦、休闲、娱乐的媒介物,其本身还是一个具有价值导向的符号系统——将信息不断编码于其中,在展示所谓美、时尚、成功等形象的同时传播着其关于美、时尚等概念、判断标准、实现方式一系列内容的论调,影响着众多女性以及整个社会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审美观甚至价值观。而另一方面,女性杂志作为一个以成百上千万资产为基础的
学位
符号人学是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一种基于人类学立场的出场方式,是内在于符号形式哲学的致思理路和隐含逻辑。以文化为视角,以符号概念为基点,卡西尔通过对人类世界进行文化理解和重构,让符号人学从内隐形态过渡为外显形态。这种过渡的核心在于思维范式的嬗变。受康德哲学和现代解释学影响,卡西尔立足人的现实文化生活,通过对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诸种文化形式的批判,以主客体相统一为原则展示了人类文化的丰富
学位
专名的涵义与指称问题历来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逻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对专名的研究从十九世纪持续到现在。这是因为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专名从语词直指现实世界,正是考察这种关系的典型范例。围绕专名的意义问题,逻辑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和因果理论,而美国哲学家约翰·罗杰斯·塞尔独辟蹊径,先后从言语行为和意向性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专名的涵义与指称展开了阐述,形成了
学位
本文论述的是彼得·辛格的物种平等思想,这也是平等思想的新发展和新视域,物种平等思想的提出,使平等思想超越了人际平等而深化到物种间的平等的领域。对于这样的一个思想的研究,不但可以加深对平等的了解和促进平等思想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完善提出了一些可探索的空间。本论文以平等思想历史发展作为引子,回顾平等思想发展的同时,引出本论文的主题——物种平等思想,不仅研究物种平等思想作为平等思想的新视域
人生的目的,即伦理学的主旨:幸福。回味生活,或者反思自己的目标和周围的处境,幸福的感觉就可能出现在自己的身上。在数不胜数的思想家们对幸福的理论探索中,亚当·斯密的幸福理论并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斯密终其一生致力于人们的幸福,对促进社会的物质繁荣作出了实效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出版的《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具有鲜明特征的著作,不只是我们了解斯密经济学理论的来
学位
本文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入手,试图开启人们对柏亚关于“诗”的重新认识。长久以来,占据理论上风的始终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文艺理论范围内关于“诗学”的诸多差异和纷争。从表面上看,柏拉图对待“诗”的态度的确与亚里士多德迥然不同,“诗”在二者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常常阻碍人们对其诗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深层揭示,探寻二者在诗学矛盾背后的统一目的。文章首先从诗教
学位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在3G技术的大力推广与普及下实现了飞跃性的"联姻",这桩"联姻"催生了一个新的媒介时代--"移动互联"时代,这一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虽然仅仅是解放了"坐在桌前畅游赛博空间"这么一个小小的姿势,虽然仅仅是将互联网和手机相糅合这么一个小小的进步,它带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