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文化哲学为视阈,借鉴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大学生为立足点,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宗旨,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探索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模式,增强了信仰教育的实效性。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理阐释。从理论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问题进行具体论述。首先,在文化哲学的视阈下,对信仰做出界定,着重论述信仰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其次,具体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从各个维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从文化的角度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蕴。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信仰,而且是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一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文化因素。最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了深度的哲学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性的、科学的,具有实践性的信仰,无论是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方面,还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哲学的理论基础支撑。第二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解读。首先,从大学生群体开始入手,对大学生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信仰教育可以在把握大学生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其次,分析了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依据。在这一内容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述了对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据以其内容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动态纵向和静态横向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态机制和信仰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从终极关怀角度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第三章,审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首先,从现实的维度,以吉林省三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在校大学生,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并提出有效数据。其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和状况的具体分析,结合东北师范大学杨晓慧教授和山东大学博士生刘江宁的调查数据,总结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整体情况及信仰危机的具体状况。本章不仅仅从整体的角度考察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还从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多角度具体分析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最后,在对数据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产生的根源问题。在这一部分,本文从影响大学生信仰确立的环境因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因素和高校信仰教育的缺失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根源问题。第四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模式建构。建构大学生信仰教育新模式不仅仅只在于探寻新的教育方法和模式,还在于深刻反思过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弊端。本章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价值、环境、内容和方法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和探索,从这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信仰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就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