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动力机制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20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调查等方法,结合已有的有关志愿服务的研究,采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第三部门等方面的理论,对当前发展壮大志愿服务提出了看法,通过分析志愿服务中的各个要素,最终提出构建志愿服务的动力机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是研究背景介绍,包括研究的问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等。 第二章是我国当前志愿服务的发展概况,包括志愿者、志愿服务类型、志愿服务的领域以及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趋势等等。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着重讨论了志愿服务动力机制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志愿服务的内生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环境机制。四方面分别从志愿者、志愿组织、政策法规、社会环境等角度论述志愿服务发展,最终建立了志愿服务的动力机制模型。 第四章是构建我国新形势下志愿服务动力机制的政策建议,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要注重对志愿者的保护;二是要壮大志愿服务组织;三是加强宣传。三方面都要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志愿服务创造条件;同时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泉城义工的例子对志愿服务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目前对志愿服务的研究通常集中在单个方面,如志愿者的动机、志愿组织的评估等等,以案例研究和描述性研究为主。本文的研究从制度建构的角度对志愿服务提出看法,基本囊括了志愿服务的各个方面,尝试性的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建议。
其他文献
较强的职业认同感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实践教师角色的必要条件。然而,据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不容乐观。这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 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基本
2003年12月30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此次工程共涉及32.8万移民,移民在安置地开始新生活的过程,也就是移民社会适应的过程。本文以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规模农村青壮年向城市流动的现象,导致大量的老人在农村留守。据民政部2014年最新统计,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已近50
在由跨国破产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中,破产的域外效力是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实践证明,严格的属地主义会导致债权人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及破产成本
在民族旅游大发展背景下,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前提下,本文以郎德上寨的特色村寨建设为研究点,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和文化变迁理论,结合深度访谈、参与
目的 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 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收集2014-2018年1 644名(3 288眼)3~6岁视力低常儿童,并进行视力检查
农民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运行下的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力量。随着农民工数量的扩大,农民工随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