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净利差体现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过高将不利于其业务结构转型和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宏观调控。适度的净利差既有利于银行的运营效率,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影响净利差的因素,是长期以来学者们争论的话题,而了解净利差的决定因素以及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有助于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现有的研究大多针对发达国家,且较少有完善的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本文考虑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多样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选取我国21家商业银行1999-2007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数据的静态估计和动态估计方法对商业银行各指标和净利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决定因素。同时,本文还研究分析了2004年改革前后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净利差当前的值受到其前一期值的影响。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因素包括运营成本、违约风险、风险厌恶程度、暗含利息支付、非利息储备的机会成本、管理质量、规模、专业化指标和多样化指标。其中,运营成本、管理质量和交易规模对净利差经济影响最大,各指标的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净利差与运营成本、违约风险、交易规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专业化程度指标中的贷款比例对净利差影响显著为负,存款比例对净利差影响不显著;多样化程度指标对净利差影响显著为负,但经济影响较小。市场竞争结构因素与我国净利差的关系并不一定为显著正相关。另外还证明我国2004年政策措施是有效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根据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①提高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②加大政策改革与政府监管力度;③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④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管理;国有银行应加强产权改造和治理结构改进,力求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加强风险管理;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挥自身优势,定位于区域经济;城市商业银行必需重视提高市场份额,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