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坚固都是建筑最重要的属性,而坚固的概念却常被限制性地理解为空间上的固定与长恒。但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建筑的可移动性现象却一直存在。一方面,在工业革命后,人们深感时间固定、精确后的压迫感,尤其是在西方进入后期工业化社会,居无定所成为一种反社会分工逻辑而时髦一时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技术的增进与实际的需要又反过来提供了可移动建筑蓬勃发展的机会,并成为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同时,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综合体,个体对空间的创造性呈现多元化,用一种建筑形式是不能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本文探讨的可移动建筑不仅仅是一种新颖的、小众的建筑形式,因其拥有可移动性、适应性、临时性的特点,还可以作为一种不断调节自身适应性的空间策略。通过建筑复杂性在时间与数字的重新认知,最后推导至自组织与可移动策略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可移动策略从三方面作用于城市宏观自组织系统和优化城市结构的可能性。本文从对可移动建筑的基础资料、文献入手,通过对可移动建筑的概念和形式特征进行梳理,对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揭示出可移动建筑产生的背景与根源及其作为策略层面蕴含的自发性,并提出个人的城市空间组织构想,力图呈现出可移动性建筑在当下的整体轮廓与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