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南地区位处东南沿海,过去是海商文化重要的交通航道,长期处于冲突的边缘。特别是明清时期,倭寇海盗、宗族械斗等频繁的出现在闽南地区内,闽南成为东南沿海的重点防御地带。所以在闽南地区鳞次栉比的坐落着无数个不同规模的堡寨,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但是,分布在闽南各地的传统堡寨聚落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处于衰败之中,其所承载的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将随之无存。因此,对闽南传统堡寨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现存状况的考察分析已成为重中之重。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的菜埔堡,是由明末知府张士良举合族之力建造的民间堡寨聚落。菜埔堡的聚落形态、防御体系、建筑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本文选择菜埔堡作为实证案例,从社会学、历史学、建筑学等多角度出发,以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古建筑测绘为基础,以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为依据,对闽南传统堡寨聚落进行剖析。本文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的界定,并总结归纳国内外关于传统堡寨聚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以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第二部分(第二章):首先对闽南传统堡寨聚落的形成背景进行梳理,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中原人士的南渡入闽、明清时期的战乱匪患等是堡寨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接着阐述闽南传统堡寨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始于元代——明代第一次建堡高潮——清代早中期第二次建堡高潮——清代中期后建堡萧条期;其次按照堡寨的布局形式,分为“围城型”和“单体型”,并例举具有代表性的堡寨说明各自的特征;最后将闽南传统堡寨聚落的总体空间布局特征归纳为背山面水和外围内开,着重介绍三合土夯筑的建造工艺,并总结其防御性是以外围线性防御为主。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对菜埔堡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概括了菜埔堡的自然地理环境、建堡过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分析了地理环境和风水理论对菜埔堡选址的影响,从政治制度和宗族观念出发分析聚落的布局形成以及构成要素;接着,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分析菜埔堡的防御性,物质防御由外围整体防御——内部街巷防御——单体建筑防御组成,精神防御包括宗祠、宫庙、吉祥辟邪纹样等方面的构建;最后对菜埔堡传统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民居建筑平面布局形式主要以“四合中庭”、“三合天井”、“一明两暗”为主,其建筑技术特点体现出闽南人民的营建智慧,艺术特征体现出闽粤文化的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