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类由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发展而来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20%左右,好发于东亚人群,欧美人群较少见,国人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在全身恶性黑色素瘤构成比达到22.6%,在黏膜恶性黑色素肿瘤中约有9%-21%的患者存在c-kit激活突变,为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近期的3个临床试验利用c-kit靶向抑制剂Imatinib治疗c-kit变异的恶性黑色素瘤取得了20%的临床获益,对于Imatinib治疗无临床获益的携带c-kit突变的这类患者人群该如何治疗,这是临床必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病人源性肿瘤免疫缺陷鼠移植瘤模型(patient derived tumor xenograft model,PDX)和病人源性细胞模型(patient derived tumor cell model,PDC),筛选对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突变更敏感的靶向抑制剂,为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提供潜在的治疗选择。方法:1.收集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组织样本,将肿瘤接种到免疫缺陷鼠皮下,通过序列传代构建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PDX,利用组织染色对比评估构建的PDX的稳定性;2.通过给予c-kit靶向抑制剂Imatinib,观察Imatinib对携带c-kit V560D和K642E突变的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PDX移植瘤生长的的影响;3.通过肿瘤组织分离培养构建病人源性肿瘤细胞模型PDC,利用PDC筛选针对特定突变敏感的靶向抑制剂;4.利用构建的PDX模型验证PDC细胞模型筛选出的敏感性抑制剂,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凋亡染色观察抑制剂对移植瘤的作用。结果:1.通过接种和序列传代我们成功构建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PDX模型。利用Imatinib靶向携带c-kit V560D和K642E突变的PDX发现Imatinib不能显著抑制携带c-kit V560D和K642E突变的移植瘤的生长(P>0.05);2.我们从移植瘤肿瘤组织分离肿瘤细胞进行短暂培养,经过免疫荧光染色,皮下成瘤,皮下成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分离的细胞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利用PDC模型筛药,我们发现不同的抑制剂针对不同c-kit突变敏感性不同,其中V560D,K642E和D816V对Ponatinib,Dasatinib和Axitinib比较敏感,这三个突变对其他抑制剂针敏感性较低,其中Ponatinib能够显著抑制c-kit下游信号通路。3.利用PDX模型进行药物敏感性验证发现Ponatinib相比于一线药物Imatinib,能够显著抑制肿瘤增殖和诱导凋亡(P<0.01)。结论:通过构建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PDX,Ponatinib比Imatinib更有效抑制c-kit V560D和K642E突变的移植瘤生长,还能够克服c-kit D816V突变耐药,为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潜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