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雨和灌溉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土体中含水量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的抗剪强度而诱发一系列灾害,因此,研究非饱和土的入渗问题成为试验土力学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选用三种试验土料,首先对所选用的土壤水分传感器进行校正试验结果分析,探针安装方式的量测范围,通过试验研究确定合适的拟合公式和传感器最佳安装方式,并对渗透模型试验设备进行调试与改进,总结了一套有效的试验操作方法,展开渗透特性试验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土中的水的运移规律和湿润锋的迁移变化规律,以及饱和土渗透系数的求取。得到以下结论:1.传感器探针的不同埋深会形成探针部分与空气接触或是探针与土样之间存在孔隙或是探针与非土样的近距离接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传感器量测值;根据5TE型传感器对三种不同土性、不同干密度和不同含水量的测试,建立了三种土性的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的拟合曲线;并讨论了EC-5型传感器两种不同供电电压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建立了两种土性的线性输出电压与体积含水量的拟合曲线。2.确定了水分传感器探针的水平安装和垂直安装对量测值变化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传感器探针两种安装方式实际测量范围均低于理论测量范围,且垂直安装较水平安装的量测范围大。根据5TE、5TM和张力计传感器的量测范围可以预测入渗试验的湿润锋迁移变化,其中张力计的预测更为精确。3.初始含水量较低的土样,入渗过程均可以明显的观测到湿润锋的变化现象。定边黄土实测湿润锋迁移增加的速度随入渗时间增加呈光滑递增趋势,可以近似简单的幂级数函数。但毛乌素砂湿润锋的迁移变化不符合这个特性,湿润锋的迁移深度与入渗时间的关系是由线性关系转化为非线性关系。4.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的入渗过程其入渗速率的变化经历迅速下降、缓慢降低、和趋于稳定的三个阶段。初始低含水量的土体内部孔隙较大,水流在孔隙中形成优势通道,进而在初流开始的短暂时间段,土体内部部分优势通道形成贯通造成入渗速率迅速降低的趋势。而初始高含水量的土体内部孔隙较小,在入渗试验过程中,土中的部分气体会被水流包围,使土体内部孔隙的优势通道减小或堵塞,阻碍水流的下渗,造成入渗速率较小且基本上保持平稳。经对剖面土体的饱和度测定,发现定边黄土饱和度均在75%以上,且初始含水量较低的土样剖面饱和度平均值略低于初始含水量较高的剖面饱和度。5.初始含水量越低的土样在入渗过程中,浅表层土中的气体越容易逸出,且对入渗土体的扰动越大,并且气压力波动频率就越大,造成气压难以达到稳定状态。毛乌素砂在初始含水量较低的入渗试验中容易形成优先流,而定边黄土低初始含水量试验中基本没有产生优先流;此外,定边黄土在初始含水量较低的入渗试验中,累计入渗量曲线呈明显阶梯状变化,在初始含水量较高的入渗试验中,累计入渗量是一条曲线,且无明显阶梯状变化,而毛乌素砂的入渗试验中,累计入渗量曲线均呈一条斜直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