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考察了一测多评和逆流色谱在地黄和决明子两味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一测多评是旨在建立一种符合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以其中一种成分为内参物建立其他组分与内参物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出其他组分的含量,既能准确测定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又能大大地降低测定的工作量,实现了同步测定多种成分的目的。逆流色谱是一种无不可逆吸附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并且具有与柱色谱法相媲美的高分离度。该技术旨在制备分离地黄和决明子中的主要活性物质,为本文涉及到的对照品提供一种有效制备的途径,既能节省本研究的花费又能为其他化合物的分离提供一种制备技术的参考,本文涉及常规和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两种模式。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大孔树脂柱色谱-高速逆流色谱法从中药地黄中分离一种化学成分——毛蕊花糖苷,考察了 4种大孔树脂对地黄粗提取液中毛蕊花糖苷的静态吸附解吸情况,其中D101树脂呈现了对目标化合物最佳的吸附率和解吸率。粗提物采用乙醇梯度洗脱,结果发现10%乙醇洗脱液中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毛蕊花糖苷的含量从4.9%提高到了 32.6%,然后将部分纯化过的粗提物(165 mg)采用高速逆流色谱进一步的纯化,两相溶剂体系的组成为乙酸乙酯:正丁醇:水(1:4:5,v/v),从中获得了 45 mg毛蕊花糖苷,纯度为96.0%。(2)研究建立了常规和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分离中药决明子中的7种蒽醌类成分,首次将洗脱-推出模式引入到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中,筛选正己烷:乙酸乙醋:乙醇:水(5:3:4:4,v/v)两相溶剂体系应用于常规逆流色谱分离,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中的两相溶剂体系为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水(3:5:2:6,v/v),其中在有机相中加入20 mmol/L的三氟乙酸作为保留酸,在水相中加入15 mmol/L的氨水作为洗脱碱,从400 mg粗样品中分离出得到53 mg橙黄决明素、40 mg甲基钝叶决明素、18 mg钝叶决明素、24 mg美决明子素、10 mg大黄素以及105 mg大黄酚与大黄素甲醚的混合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到纯度分别为 95.8、95.7、96.9、93.5、97.4、77.1 和 19.8%。同时,对常规及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模式之间出峰顺序的差异进行了探讨。(3)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决明子药材中7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以橙黄决明素为内参物,在检测波长为280 nm处,建立了其余6种成分与内参物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4523、1.4945、1.8053、3.1003、3.8456、3.1547。计算出7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0.118%、0.030%、0.024%、0.050%、0.016%、0.169%和 0.026%,通过与外标法的实测值相比,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的RSD<5%,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全波长紫外光谱扫描法测定7种蒽醌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曲线,选择橙黄决明素为内参物,对比其余6种成分与内参物之间的紫外吸收曲线相对差值或比值,筛选出相对差值中206、225、240、254、280、285、300、325、340、345、365 和 370 nm 等 12 个波峰或波谷处作为液相检测波长。建立12个波长处其余6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发现这7个蒽醌类化合物的相对校正因子随着其吸收曲线差值和比值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从而提出通过全波长扫描曲线来实现对相对校正因子的预判断,最终确定最合适的紫外吸收波长。(4)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地黄药材中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以梓醇为内参物,在检测波长为200 nm处,建立了地黄苷D和毛蕊花糖苷两种成分与内参物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7132和2.3743。计算出3种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1.0342%、0.2105%和0.1033%,通过与外标法的实测值相比,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的RSD<5%,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全波长紫外光谱扫描法在测定3种成分的紫外吸收曲线,以梓醇为内参物,对比其他两种成分与梓醇紫外吸收曲线的相对差值和比值,筛选出200、218、290、334 nm等4个检测波长,建立地黄苷D和毛蕊花糖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对比全波长扫描曲线的相对差值或比值,讨论并验证紫外吸收波长的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