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长江流域、徐六泾、长江口、东、黄海水体中的颗粒态正构烷烃和长江口、东、黄海水体中的溶解态正构烷烃。希望通过以上研究,认识长江流域至近海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迁移转化及主要控制因素等。以此,计算徐六泾的通量,并通过建立最大浑浊带中正构烷烃迁移转化的模型,定量估算经过最大浑浊带所损耗的正构烷烃通量。 第一章重点阐释了正构烷烃的研究意义、影响颗粒态、溶解态正构烷烃含量的主要因素、国内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内的气候、地理、水文等影响因素;样品的采集区域与现场处理方法、样品前处理、色谱测定条件以及方法实验的结果等。 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实验的结果和讨论部分: 第三章通过对长江流域水体中颗粒态正构烷烃样品的分析,得出自长江上游往河口方向,以颗粒态存在的正构烷烃浓度逐渐降低的结论,从上游金沙江的13μg·mgC-1降到近河口南通的2.5μg·mgC-1。长江干流水体中正构烷烃浓度的最高值是上游金沙江段。长江流域位于温带地区,与世界其它一些地区的河流相比,该地区的陆源正构烷烃浓度低于热带地区的13μg·mgC-1,而高于寒带地区0.47μg·mgC-1。 第四章是对徐六泾定点站水体中颗粒态正构烷烃的观测,通过研究发现正构烷烃的碳数范围在n-C15~n-C36之间,为陆源输入优势、陆源和水生生物混合优势及石油污染等3种类型共存。根据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和输沙量计算得,长江2003年~2005年正构烷烃的输送通量分别为2603t、1354t和1798t。 第五章是对长江口2001年和2004年两个航次所采集的溶解态、颗粒态正构烷烃的分析,认为长江口物源输入呈显著陆源特性,且由长江口向外逐渐减弱。固-液分配系数Kd的范围为10-0.3~103L·g-1,且存在有颗粒物浓度效应。潮周期变化和沉积物再悬浮作用是控制颗粒态正构烷烃在河口区迁移和输运的两个因素。概念模型的建立则定量估算了最大浑浊带每年损耗掉的陆源正构烷烃的通量为13.9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