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湖北省发现一例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不久,其他的省份甚至国外也出现了大量的类似病例。2020年1月29日,中国三十一个省市启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并且快速进入到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去。同年2月,审计署也要求对新冠肺炎捐赠的物资以及国家划拨的物资进行详细和全面的审计。由于捐赠物资众多,政府很难全部收纳并分配,大多数捐赠物资均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慈善机构—红十字会进行统一支配和管理的,因此对这些物资的接收和使用管理的审计是尤为重要的。由于红十字会捐赠物资的数额庞大,其管理也不仅限于数量上的静态管理,对于动态的收入和使用分配等情况也需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因此跟踪审计在红十字会捐赠物资全过程审计的运用上,是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和实际可行性的。不仅可以理清审计思路,还可以对审计领域的使用加以拓宽,对审计内容加以深化,同时“免疫”功能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跟踪审计大多数用在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跟踪和监督上,对其他领域的使用较少。当前审计人员对于红十字会捐赠物资的跟踪审计也只是在探索阶段,并且对捐赠物资跟踪审计的理论和实践也了解不全面,这也是今后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WH市红十字会捐赠物资的跟踪审计为例,从了解有关捐赠物资跟踪审计的相关理论概述出发,结合WH市红十字会捐赠物资审计的实际执行情况,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捐赠物资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问题加以归纳,并找出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提出有助于当前红十字会捐赠物资跟踪审计不断完善的实际性建议,为今后跟踪审计在更多领域地使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由六部分组成,核心部分采用理论构建—发现问题—剖析成因—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理论框架等。第二部分为理论构建部分,主要是介绍捐赠物资跟踪审计的定义、目标和特征三个方面,并根据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以及国家治理理论来搭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发现问题部分,主要围绕WH红十字会的捐赠物资管理情况、红十字会捐赠物资跟踪审计的审计安排以及审计重点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WH市红十字会是救助性和人道主义的社会公益组织,与常规审计对象不同,因此对于审计人员来说采用全过程的跟踪审计是一个较好的审计方式,审计人员对WH市红十字会的审计主要是从捐赠物资的接收、分配以及存储三个方面着手,既能体现捐赠物资的静态管理也能体现其动态管理情况,在进行详细的审计后发现并总结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捐赠物资跟踪审计法律规范操作性不强、事后审计难以及时发现捐赠物资收发管理问题、紧急状况下捐赠物资审计错误运用了现场审计以及审计效果评价体系不能准确反映审计效益。第四个部分为成因剖析部分,主要是从以下四大方面展开,WH市红十字会捐赠物资跟踪审计的制度不健全、不统一及管理松懈的原因;半程审计的局限性、信息化审计技术运用少以及现场审计的不适用性原因;审计人员结构单一、跟踪审计专业化人才缺乏及审计人员的风险评估能力不足的原因;审计的评价体系不统一、设计不合理以及效果等级划分界定不清的原因。第五部分为解决问题部分,主要是从四个层面进行展开阐述,其一,应健全捐赠物资跟踪审计法律制度,法制部门应该提前警惕以及及时发现问题,同时构建多部门协调构建统一的捐赠物资跟踪审计制度,应加强执法部门对审计法制环境的监管力度;其二,审计人员应学习最新审计知识,应用“非常规”的审计方式方法,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结合的全过程审计方式的运用,将全过程审计运用到实践中去,应加大非现场审计方式在应急情况下的使用;其三,首先应该聘请大数据专业的人才以适应非现场审计需求,为应对非现场审计需求,对于大数据专业的审计人才是十分亟需的,其次应加大审计人员在捐赠物资跟踪审计方面的培训力度,最后应该加强审计人员对捐赠款物收发风险评估的学习;其四,应该构建统一的捐赠物资跟踪审计效果评价标准,体系的完善的前提应该是标准统一,针对捐赠物资的跟踪审计,应该以审计重点关注的捐赠款物收发为评价指标,在实际评价中也可以明确划分每个指标得分后综合加权的评价等级,为之后的审计效果评价等级打个分值。第六部分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望本案例能为今后跟踪审计的运用开拓新的领域,同时也希望为今后的捐赠物资跟踪审计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