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特别是原发性肝癌由于其病程短,进展快,治疗难,易复发,被称之为“癌中之王”。目前肝癌的治疗虽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科学的综合治疗将提高肝癌治疗的有效率。加温治疗,亦称为热疗、高热疗法、温热疗法等。早在五千年前,古埃及的医书就有热疗治疗乳腺癌的描述。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使热疗得到发展,誉为肿瘤治疗中继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后的第五种手段。热疗的加热方法较多。而肝脏介入热疗具有将热量和药物直接注入供应肿瘤的靶血管,使局部组织内热量和药物相对集中,降低全身的毒性反应,提高抗癌效果的特点。由于插管技术的改进和新型灌注器材的问世,灌注热化疗已用于实体瘤的治疗,特别是原发性或转移性肝肿瘤。同时,随着对肿瘤血管的生成及功能研究的深入,阻止血管的形成和破坏肿瘤血管网络将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途径和研究方向。本课题为介入性热灌注化疗研究系列之一,是在已完成的实验研究如药物的热稳定性、热灌注毒性、疗效观察等基础上,进一步对介入性热灌注对肿瘤血管网络的影响进行研究。 目的:本实验建立兔VX2肝癌动物模型,研究经肝动脉灌注热疗后对肿瘤血管网络的影响,探讨热疗机制,为热疗、热化疗的临床应用提 弟。尊厘大号项士学位企文 一 供理论依据。 方法:建立兔肝VXZ种植瘤模型后,随机分组,分别经肝动脉导管对 vxZ肝癌荷瘤兔进行不灌注和3 9℃、60℃生理盐水灌注,观察不同灌注组 肝肿瘤血管DSA情况,彩色多普勒监删肿瘤营养血管忆况,观察肿瘤大体 标本、光镜、电镜等形态方面的变化以及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的变化。 洁呆:大体观察见肿瘤结节其内及外周可见丰富的供瘤血管.介入 热疗M后,将肿瘤切开,断面可见点状出血坏死灶,其内及外周丰富的 供瘤血管消失。光镜下可见介入热疗前癌巢间营养微血管,并向周围肝 血窦浸润生长,血管结构正常,内皮细胞及红细胞清晰可见;热疗后癌 组织大片坏死、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呈坏死性改 变,内皮细胞消失,红细胞变性.电镜观察显示介入热疗后可见血管轮 廓,内皮细胞呈坏死性改变,膜性结构玻裂,基底膜不清,胞质呈均质 状,无完整的细胞器,核异染色质较多,呈团块状改变。介入热疗前彩 色多普勒示肿瘤周边长条状、树枝状,迂曲状血流,伸入瘤内或环绕肿 瘤的较丰富血流信号.介入热疗7d后彩色多普勒示肿瘤周边长条状血流 明显减少,内部的血流信号减弱。介入热疗后与其他组对照肿块血流检 出数有显著差异。VXZ移植性肝癌DSA影像特征:瘤染色区显影剂浅淡, 其周围可见粗大的供瘤动脉,走行分支清晰,被瘤体椎压咸“抱球状”, 瘤区内部可见网片状瘤染色。介入热疗后瘤体mA影像特征:瘤染色区造 影剂浓集,成不规则团片状,瘤体轮廓尚清晰.热疗后间隔15分钟再行 贴A,门脉主干显影,瘤体轮廊欠清晰.介入热疗*后瘤体帖A影像特征: 瘤染色区显影大部消失,其周围粗大的供瘤动脉消失,“抱球状”影像已 不明显,瘤体轮廓欠清晰.组织中*B含量的变化:治疗前和治疗30分钟 后肿瘤组织中EB含量均较肝组织中EB含量高,但热疗7d后肿瘤组织中EB 含量和肝组织中EB含量无差异,比治疗前肿瘤组织中EB含量低,均有统 3 不0卓匠人学硕士学位企文 一 计学意义. 结论:兔肝脏肿瘤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携VXZ肝脏肿瘤模型动物可以用 来进行介入热疗、热化疗的研究.本实验证实,通过导管经肝动脉均速持续 灌注 4 oml6 0勺的生理盐水治疗肝肿瘤的过程中可以引起肿瘤血管网的破 坏,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介入热疗治癌的另一机制,但本实验仅 观察了介入热疗对已形成血管的玻坏,对子介入热疗对血管生成因子的 产生,内皮细胞增殖和构成管腔过程的影响,尚缺乏直接依据,仍需进 一步研究。本实验的结果对介入性热化疗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