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B的追随行为与其衍生的创造性工作行为之关系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io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使得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组织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组织越来越扁平化、作业越来越多元化、权力越来越分散化,追随者与领导者共同规定一个组织、共同完成一项事业。因此,关于组织的领导理论也在发生演化,领导理论经历了从研究领导特质、领导技能、领导风格、领导情境、权变理论到研究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再到研究变革型领导的演化。而与此对应的对追随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追随者的类型、追随力、追随行为等方面,认为追随者是非常重要的组织角色。然而,这些研究总体的特征是以领导者为主体的研究。最近有二元对等研究出现,认为领导者与追随者同等重要,因而研究领导力、追随力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就是研究领导特性与追随者(组织成员)的创新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等。Kelley提出由积极参与和批判性思维构成的两个维度的“积极追随行为”的概念,是对追随概念的深化。在这种二维追随概念中,其所表达的是追随者与被追随对象(领导者)共同为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一种关系。对领导的追随本身不是目的,追随者追随领导是为了提高领导者的最终工作绩效,提高追随者与领导者共同服务的组织的绩效。大多研究要么终止于领导行为本身,要么终止于追随行为或追随力本身。本文认为,既然组织中的追随并不是最终目的,研究追随问题应该深入一步,研究追随者的追随行为与其在组织中的创造性工作行为的关系。为此,提出如下问题:(1)在现代及中国背景下,组织中的追随者的有效追随行为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影响人们有效追随行为的因素都有哪些?(2)在组织目标的引导下,追随者的积极追随行为与其所衍生出来的创造性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3)还有哪些组织因素影响着积极追随行为与所衍生的创造性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作用是怎样的?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构建了一个二阶段构念模型。第一阶段模型是有效追随行为的计划行为(TPB)模型;第二阶段模型是揭示两个自变量与追随者创造性工作行为(因变量)之间内在关系、并由组织支持与包容型领导为双调节变量的因果关系模型。用核心概念——有效追随行为将两阶段模型整合为一个整体模型,其中涉及8个概念,11个潜变量。设计了11个潜变量的测量量表,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到409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AMOS)方法、多元回归方法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其7个主要假设和14个具体假设都通过了检验。本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及创新点如下:其一,提出并论证了组织中的追随者的有效追随行为是理性行为、是一种计划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提出了追随行为态度、追随行为主观规范、追随行为控制与追随行为意图之间关系的假设,提出追随行为意图与有效追随行为之间关系的假设,并采用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确证了相关假设的有效性。研究发现追随行为控制对有效追随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这可以解释组织中的非自愿追随(包括不追随)行为,也可以解释LMX理论中的“圈内人”与“圈外人”的存在与形成机理。即LMX理论中的“圈内人”与“圈外人”都是积极追随的结果,是追随者计划行为的结果,是由追随者理性及追随行为控制所共同决定的。其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内在动机理论分析有效追随行为所衍生的工作行为的性质及维度,进而揭示有效追随行为与其所衍生的创造性工作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有效追随行为中区分了两个不同的维度,即积极参与追随行为、非盲从追随行为;在创造性工作行为中区分了激进创造性工作行为、渐进创造性工作行为及非创造性常规工作行为。提出了有效追随行为(两个维度)与衍生创造性工作行为(三个维度)之间关系的假设,并通过本文的样本数据进行了检验与确证。其核心是追随者的有效追随行为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创造性工作行为。其三,论证了组织中的包容型领导、组织支持对有效追随行为(两个维度)与衍生创造性工作行为(三个维度)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提出相应的假设,并通过本文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使相关假设得到确证。发现组织支持、包容型领导这两个组织因素在有效追随行为的不同维度与衍生创造性工作行为的不同维度之间的调节作用是不同的,即组织支持与包容型领导对积极参与追随行为与创造性(激进与渐进)创造性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强化的调节作用,而对非盲从追随行为与创造性(激进与渐进)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弱化)调节作用。本文还存在如下不足:文献的局限性,目前关于追随者有效追随行为与创造性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还很鲜见,可资借鉴有限;样本量的局限,调查涉及全国,然而409份样本量就显得不足;量表本身具有局限性,研究所用量表有一半左右是自己设计的,这些量表有待进一步修订与完善;统计分析也存在未能对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位等因素进行控制的局限。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与性追随行为与非盲从性追随行为对追随者的创造性工作行为的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组织中最终采用非创造性常规工作行为的追随者的工作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什么组织支持、包容型领导对有效追随行为的非盲从追随行为与创造性工作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是负向的;引入相关控制变量,揭示有效追随行为的行业特点、年龄特点、教育程度特点以及职位特点。
其他文献
目前,部分从事稻鱼共生的农户受养殖效益驱动,出现重视养鱼轻视水稻种植的现象,开挖沟渠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20%以上,甚至更多,不仅破坏农田结构,而且造成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频发,导致季节性的降雨量分配不均、短时暴雨和大暴雨事件逐年增多,有效灌溉用水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水稻产量增加仍依赖于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但二者的利用率低,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细胞内两大非常重要的产能过程。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在线粒体中进行呼吸作用。质体末端氧化酶(plastid terminal oxidase,PTOX)的发现,证实了植物叶绿体也存在耗氧的呼吸电子传递链。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PTOX作为有效的电子安全阀负责维持PQ库的氧化还原平衡,保护植物免受伤害。目前对PTOX的生理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仍然知之甚少。本文以拟南芥PTO
长期机车振动和降雨入渗的联合作用可导致铁路边坡失稳变形而侧挤铁轨,对铁路的安全运营造成极大的隐患,因此机车振动与水联合作用下产生的铁路沿线的滑坡和崩塌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黄土受机车振动和水联合作用而产生的“促裂、促崩、促渗、促滑”的四促效应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室内外试验和机理分析,获得以下成果:(1)利用室内试验模拟机车振动和水联合作用下的黄土裂隙发展演化过程,发现机车振动与水联合作用下黄
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由此而引起的睡眠障碍问题越发显著。睡眠障碍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记忆功能减退等,严重者还会诱发神经障碍类疾病、精神类疾病等。如何有效地调控和治疗睡眠障碍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前提是对睡眠障碍的内在发生机制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大脑皮层、丘脑等结构中神经核团的异常放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开展这些神经
茶树是富氟植物,90%以上的氟主要存在于叶片中,饮茶是人们摄取氟的主要方式之一。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适量的摄入对人体有益,但长期过量摄入会危害健康。目前,关于茶树氟聚集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水培低聚氟、高聚氟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氟在茶树叶片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浓度氟胁迫下茶树生理生化特性;通过转录组差异分析,以期明确茶树中可能的富氟机制,为茶树中氟含量调控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主要研
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价值创造离不开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和追求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会产生大量创新能力冗余,如何促进这些当前未被利用状态的创新能力更加有效的转化成价值产出是一项值得企业关注的关键议题。因此,研究企业创新能力冗余的成因、分析创新能力冗余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对回答上述问题和帮助企业构筑持久竞争优势并实现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上述问题与背景,本文以高技术企业为
光纤超声波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耐腐蚀、体积小、重量轻、耐高压、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近几年已成为光纤传感研究领域的热点。常见的光纤超声波传感器类型主要包括干涉型以及光纤光栅型。干涉型光纤超声波传感器具有种类多样、探测频带宽等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如易受损,对温度、应变等参量存在交叉敏感,在超声波探测过程中易受低频信号的干扰,不易进行复用等。相比较而言,光纤光栅型超声波传感器则具有系统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大生产国,但我国马铃薯平均产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马铃薯多连作栽培,特别是南方马铃薯产区还存在年内连作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连作障碍,病虫害增多,产量和品质下降。国内外在马铃薯连作障碍及其控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在一季作区如甘肃、内蒙古等地进行,我国南方多熟制作区的土壤理化性质、生态环境和耕作制度均不同于一季作区,其连作障碍机理机理尚不清楚。本论文利用宏基因组测
矿山开采与金属冶炼是流域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废石堆、废渣堆渗滤液及采空面径流中的重金属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流,在流域范围内迁移转化。大部分重金属会沿途沉积在河流底泥中,影响底泥中的微生物生境、种群数量和结构等,同时底泥中某些特性微生物长期在重金属胁迫下会产生特定生理活性和功能变化。开展长期经受重金属污染的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和形态分布特征、微生物种群变化特性,尤其是沉积物中特定或功能微生物种群及生
病毒感染、酒精、胆汁淤积和代谢紊乱等因素会引起多种慢性肝病,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而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阶段,逆转肝纤维化对于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至关重要,然而至今尚缺乏有效的抗纤维化药物[1]。因此,如何有效防治肝纤维化已成为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关键问题。药理研究显示,珠子参具有良好的保肝活性[2]。课题组前期实验证明珠子参总皂苷(Rhizoma Panacis maj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