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女冠诗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xudo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商隐为晚唐诗坛大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而其创作的女冠诗,因其隐约、晦涩、空灵、飘渺的特性,尤其不易为人所把握,引发了人们种种猜测和争论。故而对其女冠诗进行深入探究,对前人争论的焦点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对李商隐女冠诗的特性和其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绪论部分对当前李商隐女冠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述评,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对李商隐诗集中具体有哪些女冠诗进行辨识。第一节探析清人有关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及其得失情况。清人运用“仙家典故的运用”、“本事的考证”、“猜谜索引式的附会”三大手段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突破了一些清人单纯以“政治”观点解读女冠诗的局限,但在解诗过程中也产生了“主观性过于放大”这一讹误。第二节确定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与具体篇目。针对清人辨识的不足,提出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运用“以意逆志”的手段,再通过“就诗论诗”的方法辨识李商隐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道教典故”、“比兴手法”和“悲剧气氛”为女冠诗的三大条件,只有具备这三大条件,才为女冠诗。以此来确定女冠诗的篇目。
  第二章讨论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玉阳之恋问题。第一节探析前人对玉阳恋诗的讨论,即分为赞成和否认两大派别。第二节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赞成玉阳恋爱,这分为两个步骤来讨论。第一,对否认玉阳恋爱的周振甫、吴荣富二位先生的观点予以反驳。第二,对赞成玉阳恋爱的钟来茵、苏雪林、陈贻焮诸位先生的部分说法予以补正。通过这两个步骤,以此来说明玉阳恋诗是存在的,但不必深究本事。
  第三章探析李商隐女冠诗与道教崇阴思想的关系。第一节论述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及其表现,认为“《归藏》”和“道家学说”是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并从“理论构建”和“女仙谱系的建构”两大方面探讨道教崇阴思想的具体表现。第二节论证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及其对女性的尊重。李商隐思想中的“元气论”源于道教,证明其对道教的认可且其对女性悲惨的遭遇表达同情、愤慨之情,又说明了其对女性的尊重。第三节论证李商隐女冠诗的阴性特质,分别从心态的女性化、选词的阴柔化和空间的闭锁化三大方面来论证。
  第四章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文化解读。第一节分为两部分,第一,论证李商隐女冠诗中的数字“十二”和动物“蟾”都代指西王母。第二,先分析李商隐不含“十二”或“蟾”但又具备王母意象的女冠诗,再分析含“十二”或“蟾”意象的女冠诗,步步深入,以此论证王母意象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爱情不圆融的悲情。第二节,运用阿尼玛原型批评理论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分析。首先论证阿尼玛原型与王母意象的契合,再以此为基础讨论阿尼玛原型对李商隐的支配,认为王母生死转换的功能在他内心融汇成了爱情的生死转换,而王母形象的兽人化与其掌管灾疫的能力在他那里异化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隔离感。
  结论部分对全文的论述予以总结。
其他文献
唐诗瑰丽多彩这一事实本身就昭示其成因的极度复杂性。从凉州角度关照唐诗,实质是考察半异质文化对唐诗的影响。凉州文化的异质性,首先是其基本属于游牧区,和中原等唐诗主产区的农耕文化有别;其次,凉州作为西北边州,直接与西域接壤,荒凉辽远,既是边塞接敌的战场,也是罪臣流放之所。唐人或亲临其地、目之所及,或望风怀想、即心之所系,给诗境抹上独特色彩。凉州文化的“半异质”属性,究其原因,是唐代凉州大体处于朝廷的有
学位
当前文艺理论批评发展面临建构中国文论批评体系的问题,存在着中国文论“西化”、自创批评理论不足的窘境。即使学界已有一定的反思与自省以及“破”与“立”的努力,但依然存在着理论创新及应用的问题。批评家们使用着西方文论的话语、范畴、方法对当下中国的文艺作品进行阐释与批评,“强制阐释”及“场外征用”等不恰当的批评现象盛行。进入新时代以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切合中国当下实际的文论体系是文艺界目前最为紧迫的任
弹幕是人们看视频时最常见的一种评论方式,弹幕语言是发表弹幕时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为了传达一定的信息,所使用的语言有其特殊的特点。关于视频弹幕和弹幕语言的研究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基于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视频,弹幕语言的特点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这个特殊的期间,观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人们的心理变化和新的信息的接收和使用状况,并且能分析语言上的差异。从这种视频弹幕语言的形式,
学位
盛唐山水诗创作硕果累累,涉及到了关中、中原、巴蜀等广大地域,而江南山水出现的频率之高尤为引人瞩目。本文根据陈贻焮先生《增订注释全唐诗》一书,统计出盛唐江南山水诗共365首,足可见其数量之丰富。  盛唐江南山水诗与地理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诗歌在描绘山容水态的同时,折射出了当地的地方文化,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其地理性与空间性也丰富多彩,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加以考察,显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作品的特点
学位
作为20世纪美国颇具盛名的后精神分析批评家,霍兰德采用精神分析这一独特视角进行文学接受批评理论的建构,并以跨学科、后现代的全新姿态在文坛上引领风骚于一时。他所建构的“文学反应动力学”模式是一个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的理论模式。该理论模式融合了精神分析学、读者反应批评与新批评的方法,以幻想——防御——意蕴反馈圈为核心,展开关于读者对文本体验及阅读反应的相关研究。这一理论模式虽然是霍兰德
学位
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主题之一。由于儿童文学的主要接受群体在年龄、审美接受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儿童文学死亡主题的书写具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呈现方式和叙事意义。作为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的领军人物,薛涛在小说创作中用自己独特的手法书写了大量死亡。他笔下的死亡既是情节,也是主题,渗透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儿童成长的思考。本论文以薛涛的儿童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为基本研究方法,从儿童
学位
一直以来,《山海经》中关于不死树、不死乡、不死民的记载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顾颉刚考察昆仑神话时认为,昆仑山上的神灵通过制作不死药来保持长生不死,也会用不死药来复活死去的人。可见不死药不仅是实现长生的有效途径,还有着强大的复生能力。汉魏六朝时期,人人都渴望获知长生不老的秘诀、掌握得道成仙的本领,有关修仙、炼道、寻求不死药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大量流传,这些故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核心母题:不死药。笔记小说中关
当代语境之下,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技术运作下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亦日益模糊。而个体则需来回地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其“线下”的现实生活与“线上”的虚拟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共同构成个体当下的生活世界,网络虚拟生活成了构成个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的意义生成正见诸于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此背景之下民俗文化的实践场景亦随着个体生活空间的转向而转向了另一条道路——网络空
学位
《文选·畋猎赋》之序与李善注旧注皆存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且每种情况的文章篇目相对应。扬雄《羽猎赋》《长杨赋》两赋之序均摘史辞以为之,李善注则取舍颜师古《〈汉书·扬雄传第五十七〉注》;司马相如《子虚》《上林》无序,《文选》并未“摘史辞以为序”。此二赋李善采郭璞所集旧注再进行补充,并且同时收录于《史记》《汉书》《文选》中;潘岳《射雉赋》有自序而昭明太子不取。徐爰注潘岳《射雉赋》则是因《文选》录入而流传。
学位
秦文君是一位自觉思考性别问题的作家,她作品中所呈现的性别观念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性别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秦文君作品中所塑造的儿童身上体现的性别文化和性别意识将会对现实中的儿童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将会影响他们性别观念的形成以及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因为秦文君的创作已经突破了儿童文学领域,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儿童文学,还包括少部分的青春文学。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性别视角切入,对秦文君的小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