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性态度变化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an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观性具有多层含义,且广泛存在于语言之中。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同位复指构式“人称代词(单)+一个+名词”所表达的对女性主观态度的历时变化。具体考察该构式所体现的对女性不同态度的历时变化。另外,由于语言、社会和认知相互影响,研究年龄、婚姻、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五个社会因素对女性受到不同评价及评价历时变化的影响。首先,本文用基于使用的分析方法,选取该同位复指构式名词槽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女性名词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自建语料库中该构式所体现的对女性的消极、中性、积极态度的频率。为了体现不同态度的历时变化,本文根据该构式使用的具体语境,划分西汉至新中国成立和新中国成立到至今两个历时阶段。在分别考察两个分类时期三种态度的频率和五个因素对不同态度及其历时变化的影响之前,先分析总体语料中不同态度的频率及其所受的影响,以便从宏观角度总体把握人们对女性的评价及影响该评价的原因。总体和分时段语料的统计都表明,消极态度占最大比重,其次是中性态度,最少的是积极态度。比较两分类时期的频率统计情况,发现消极态度的频率自新中国成立以前到以后的比例有所下降,而中性和积极态度比重都有所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发展,女性地位有所上升,使人们对女性看法有了改善。从侧面反映出该构式意义的历时细微变化,即该构式主要的消极义有所减弱,而中性和积极义有所加强。其次,本文用多元逻辑回归的量化方法,分析五个社会因素,即年龄,婚姻,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对不同时期的主观态度的影响。总体语料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已婚女性,未婚女性更倾向于受到中性和积极的评价;新中国成立以前,教育水平较高的女性更倾向于受到中性评价,而未婚女性更多地受到积极评价;新中国成立以后未婚女性更倾向于受到中性评价。本文认为,该现象是由于未婚通常和年轻、活力、纯洁联系在一起,因而在男权社会,未婚女性更倾向于受到积极或中性评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前未婚女性受到积极评价概率非常高,而新中国成立以后数据分析仅表明婚姻对中性评价有影响,而积极评价没有统计学意义。正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上升,在男权社会男性看做优势的未婚状态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减弱,对女性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而不是单纯依赖是否未婚。至于教育水平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中性评价的影响起作用,是由于人们对知识的崇拜和敬仰,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对一个接受教育、知识比较渊博的人如果不是积极评价,多数情况下也会给予中性评价。通过对同位复指构式“人称代词(单)+一个+名词”的分析,本文揭示了该构式所表达的对女性不同态度的历时变化及五个社会因素(年龄,婚姻,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对不同态度及其历时变化的影响,增进了人们对该构式的理解,有利于对外教学。另外,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语言、认知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了几类分数阶复杂动态网络的拟同步问题:conformable型分数阶复杂动态网络的拟同步,具有时滞的分数阶复杂动态网络的拟同步,具有时滞和脉冲的非自治分数阶复杂动
李大钊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对政治法律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入,同时注重政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自己的思想。李大钊的民主宪政思想不仅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愿望,更反映了其对政治、法律现代化的深入认识。李大钊宪政思想的提出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其主要内容包括民主、联邦、政党三个方面。李大钊首先将民主与宪政相结合,将宪政思想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中。其次,李大钊
谷子营养价值较高,耐贫瘠,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杂粮作物。本试验以“GBS×PDDG”杂交后代为试验材料,分别调查F2、F2: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通过正态分布、相关性、回归、主成分及
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和合成氨脱碳等许多工艺流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高压液体,采用节能技术高效回收这部分液体压力能可有效减轻能源紧缺的压力。透平增压技术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型液体余压能量高效回收技术,适用于具体工艺的透平增压泵高效水力模型的设计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以三段式脱盐水处理工艺参数为基础,借鉴反转泵式液力透平与相关流体机械设计理论,对透平侧进行了初步水力计算,利用ANSYS-Bla
当前小麦等粮食作物已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但对人体所需的各类功能营养成分含量多数达不到营养学标准,通过育种手段在小麦高产的同时提高功能营养成分含量是育种家的共同目标
电磁诱导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是量子光学领域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它是由多能级原子和相干光场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原子相干和量子干涉效应导
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民众生活的基础,客家地区独特的地域性使得农业信仰在当地得到长足发展,长久以来,客家农业信仰在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系统下几经折返,改革开放(1978年)后,客家农业信仰继续活跃在乡村田野中,伴随市场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人们依赖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客家农业信仰也发生着嬗变,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方面是赣闽粤客家地区农业信仰呈现消弥的状态,但其消弥过程中仍保持着核心结构的延续
迪奈·门格思图(Dinaw Mengestu)是当代美籍埃塞俄比亚裔作家中的新起之秀,致力于描写当代美国新移民的生活。《天堂里的美好一切》作为其的首部作品,深刻地描写了非洲流散者的生活状况,出版后广受好评,它也是第一部描写埃塞俄比亚移民的当代美国小说。基于流散理论与情感理论,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埃塞俄比亚新移民记忆的解读,探讨战争记忆和创伤记忆对他们生活的种种影响。移民美国后,他们面临着与美国白人、非
马丁·麦克唐纳是当代著名的爱尔兰裔英国戏剧家。他早期的作品全部设在他父母的家乡爱尔兰西部。历史上的爱尔兰西部被誉为凯尔特神话的发源地、盖尔文化之根。但麦克唐纳却在其作品中最终颠覆了这一传统西部形象。本文选取其集中创作的前四部戏剧《丽南三部曲》(即《丽南的美人》《康尼马拉的骷髅》《荒凉的西部》)和《伊尼什曼岛的瘸子》作为文本,旨在梳理和分析麦克唐纳如何颠覆、继承了爱尔兰西部,并进一步展现麦克唐纳笔下
燕麦(Avena sativa L.)属禾本科作物,有较高的营养和医用价值,是我国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为探索减氮50%配施有机肥对燕麦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影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