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光调控技术应用于芽苗菜生产的进行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在芽苗菜生产中通过应用光环境改善芽苗菜的生长和品质已成为设施栽培领域新研究热点。本文以大豆’东农690’为试验材料,初步探究UV-A对大豆芽苗菜下胚轴中花青苷合成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理,以及UV-A下大豆芽苗菜中花青苷合成部位及合成方式。为提高大豆芽苗菜营养品质,以及UV-A调控技术应用于大豆芽苗菜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暗培养下的大豆芽苗菜子叶为黄色,而白光(W)、蓝光(B)和UV-A培养下的大豆芽苗菜子叶为绿色。Oh处理下,大豆芽苗菜下胚轴中花青苷含量较低,约2 U.g-1FW。与黑暗培养及其它光质处理相比,UV-A显著提高大豆芽苗菜下胚轴中花青苷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花青苷合成逐渐增加。经36 h的UV-A处理,大豆芽苗菜下胚轴中花青苷含量达到最大值(43 U.g-1FW),显著高于黑暗及其它光照处理。Oh处理下,PAL和CHI酶活性较高。与黑暗培养及其它光质处理相比,24 h及36 h UV-A处理显著提高了 PAL酶活性;12 h及24 h UV-A处理显著提高了 UFGT酶活性;Oh处理下,不同处理间的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均无差异。与黑暗培养及其它光质处理相比,36 h UV-A处理均显著上调了 MYB75与CRY1、CRY2及UVR8的表达,依次上调约12倍、30倍、6倍、2倍;12 hUV-A处理显著上调了花青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PA4L、CHS、CHI、DFR、CHI、UFGT)的表达,依次上调约58倍、10倍、6倍、44倍和47倍;因此认为,UV-A通过提高PAL、UFGT酶活性及上调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了大豆芽苗菜下胚轴中花青苷的合成。2、UV-A下,不同的遮光处理(子叶、下胚轴上部及下胚轴下部遮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下胚轴中花青苷含量,尤其是下胚轴下部遮光处理降低效应最明显。相应地,其遮光部位花青苷结构基因(DFRANS、UFGT)的表达显著下调,PAL酶活性显著下降。花青苷主要存在于大豆芽苗菜下胚轴下部。大豆芽苗菜下胚轴中花青苷是局部合成的,而非系统性合成。子叶遮光处理下调了下胚轴中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对下胚轴中花青苷合成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