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研究乙肝病毒感染所产生的炎症及免疫反应是引起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最近有研究表明白介素22(IL-22)在肝病中产生保护性与致病性双重作用。对于肝脏肿瘤而言,分别有研究显示IL-22可以促进肝癌的形成与转移,以及血清IL-22水平与肝癌患者的预后负相关。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有慢乙肝(CHB)至不典型增生(AH)以及肝癌连续发展过程中该因子变化情况的报道。因此,本研究中我们尝试明确IL-22在乙肝病毒感染至肝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明确组织IL-22水平与肝癌预后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IL-22作为肝癌治疗靶标的可行性。研究二对于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来说,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目前手术切除作为一线的治疗方式已经被广泛接受。最近由于微波技术的进步,微波消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对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进行系统对比的文章未见报道。因此,我们为了比较二种方式治疗符合米兰标准小肝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而实施了此研究。研究目的研究一1.明确慢乙肝进展为肝癌的过程肝脏组织中IL-22+T细胞及血浆中IL-22所起的作用。2.体外模拟肝癌微环境探究IL-22对肝癌细胞系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研究二比较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符合米兰标准小肝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一1.免疫组化检测46例慢乙肝、37例不典型增生、53例肝癌肝穿标本以及56例成对肝癌与癌旁手术标本中肝脏局部IL-22+T细胞及CD8+T细胞的表达情况,明确肿瘤组织内IL-22+T细胞及CD8+T细胞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2.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浆中IL-22的表达情况,明确肝癌患者血浆IL-22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3.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系SMMC-7721,通过CCK-8和BrdU/DAPI免疫荧光检测IL-22对于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Hoechst33342/PI免疫荧光和Cell-IQ无标记活细胞影像分析系统检测IL-22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二选取我院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224人,其中采用微波消融治疗的患者117人,使用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107人,完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根据肿瘤直径与数目将入组病人分成单发肝癌直径<3cm、单发肝癌直径3-5cm和多发肝癌直径<3cm三个亚组,分析两种治疗方式对不同亚组病人生存期的影响。结果研究一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肝穿标本中,从慢乙肝、不典型增生至肝癌发生过程中患者肝组织中的IL-22+T细胞密度逐步增加(CHB vs AH,P=0.002:AH vs HCC.P=0.010):在手术标本中,肿瘤浸润IL-22+T细胞密度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高分化vs中分化,P=0.007;中分化vs低分化,P=0.008),但高于相应癌旁组织:肿瘤组织内IL-22+T细胞密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2.ELISA结果显示:从慢乙肝、不典型增生至肝癌发生过程中患者血浆IL-22水平逐渐升高(CHB vs AH,P=0.024:AH vs HCC,P=0.026):在肝癌患者中,血浆IL-22水平与肝癌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P=0.033);血浆IL-22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3.体外细胞实验显示:1-10ng/mL的重组体IL-22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但不同浓度的重组体IL-22并不能抑制肝癌细胞凋亡。研究二对于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而言,微波组与手术组在总体生存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513),手术组无瘤生存率高于微波组(P=0.005)。对于单发肝癌直径≤3cm的病人而言二组在总体生存与无瘤生存上无统计学差异(P=0.577,P=0.140)。对单发肝癌直径3-5cm的病人而言总体生存无明显差异(P=0.820),手术组的无瘤生存要高于微波组(P=0.014)。对于多发肝癌直径<3cm的病人而言二组在总体生存与无瘤生存均无明显差异(P=0.702,P=0.327)。结论研究一1.肝脏微环境中IL-22+T细胞促进肝癌的发生与发展,肿瘤组织浸润的IL-22+T细胞高者预后差。2.血浆IL-22促进肝癌的发生与发展,血浆IL-22水平高的患者预后差。3.一定浓度范围的IL-22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但并不能抑制肝癌细胞凋亡。研究二对于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而言,相对于手术切除,微波消融导致更高的复发率与更低的无瘤存活率,但两种治疗方式所产生的总体生存无明显差异。对于单发肝癌直径<3cm以及多发肝癌(2-3)直径<3cm而言,.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是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