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了解米非司酮、孕三烯酮对孕激素受体亚型的影响,探讨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机制以及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改变与EMS的关系。【方法】采用注射方法移植人子宫内膜至裸鼠皮下,建立EMS疾病模型,随机设安慰剂组、米非司酮组、孕三烯酮组,造模2周后持续给药3周,测量裸鼠模型移植内膜体积、重量,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内膜中PRA、PRB的表达。【结果】1、裸鼠皮下注射移植内膜构建EMS疾病模型,其成功率为83.33%。2、患者的子宫内膜即在位内膜的移植生长率高于正常内膜,分别是62.5%,25.0%。3、给予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使移植内膜体积、重量明显减小。4、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移植内膜病灶内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散在的间质细胞。造模时间越长,组织纤维化越明显,造模5周后,部分病灶呈明显囊性改变。给予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可使移植内膜纤维化更显著。5、移植前人子宫内膜PR以中度表达为主,造模5周,移植病灶PR阳性率为50%,以弱表达为主。6、移植后正常内膜与在位内膜比较腺上皮和间质细胞中PRA、PRB的表达没有差异;给予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可使内膜腺体PRB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PRA表达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1、裸鼠是构建EMS模型的理想动物,背部皮下注射移植内膜是一种方便可行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