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ORF50基因的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属鳞翅目夜蛾科(Lepidoptera: Noctuidae),是严重危害包括水稻、玉米、棉花等共计109科389种农作物的害虫。现发现并鉴定出一种全新的以斜纹夜蛾为特异性宿主的杆状病毒种,命名为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SpltNPVⅡ),其繁殖率和毒性极强,杀虫时间短,而且BV在虫体内的增值速率最快,具有作为生物杀虫剂所具有的优良特性和潜力。本研究主要针对SpltNPVⅡ的ORF50进行研究。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Ⅱ,SpltNPVⅡ)中的146个开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中,ORF50最为特殊,在国内外均未见研究报道,是新型未知基因。NCBI在线BLAST比对未发现与与ORF50有相似度的基因。将ORF50编码蛋白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在线BLAST比对结果显示,ORF50的编码蛋白序列没有保守序列,目前还没有任何与之相似度大于30%的蛋白序列。本研究通过蛋白质谱分析SpltNPVⅡ的包埋型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ions,ODV)和芽生型病毒(budded virus,BV)组成蛋白差异,结果中均可检测到ORF50的编码蛋白gp50的存在,而且相比较在BVs组成型蛋白中的gp50存在检测分值要比ODV中高,因为SpltNPVⅡ的BV在虫体内的增值速率最快,推测gp50可能与BV在虫体内对周围细胞的感染有着重要作用。以pGL3-Basic对ORF50的前导序列50P进行启动子活性分析,在未加诱导因子的情况下,重组载体能够顺利表达萤光素酶,在荧光底物的存在下,能够产生荧光,而且其光量子强度均值达到18456,与阴性对照217差异极大,由此可以确定50P启动子为SpltNPVⅡ的早期启动子。分别合成各感染时相cDNA,以引物50P1:5’ttgaaagacgacggtgtgt3’,50P2:5’ctattcgacatgagcaacaatctg3’,25μL反应体系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ORF50在2 h、4 h、8 h、12 h、16 h、24 h均有转录。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50P3:5’-gtcgatgaagaggtctggcaatac-3’;50P4:5’-ctcttcgttcataatcatgtcgtgc-3’,以提取RNA稀释到等量作为本底参照,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与RT-PCR一致。以等量的各个时期的总蛋白为抗原,豚鼠面议纯化蛋白为一抗,羊抗豚鼠抗原为二抗,进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达时相分析,结果发现2 h、4 h、12 h、24 h、36 h、48 h等时相总蛋白中均能够检测到ORF50编码蛋白gp50的存在。结合RT-PCR,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达时相分析,均能够确定ORF50在病毒感染2 h后开始转录表达,进一步表明该基因是一个早期基因。有关研究为深入分析SpltNPVⅡ的ORF50功能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在系统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不同离子液体相关物性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探讨了离子液体传递性质随其阴、阳离子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并阐述了这些规律背后的
本文将山西省风化煤用质量分数为2%的稀盐酸进行酸化,加热煮沸活化后自然冷却24小时后,用真空泵抽滤,得到腐殖酸粗品;再用碱溶液抽提,冷却后用离心机进行分离,得到水溶性的腐殖酸盐;
目前离子液体已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极大关注,而其分离回收和重复利用是学术研究和工业化应用中的关键问题。超临界CO萃取可用于分离离子液体中的有机物,且没有相间交叉污
本研究从茶树内生真菌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菌落表面分离到一株放线菌命名为BF-01,并对菌株BF-01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运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B
WRKY是一类主要存在于植物中的转录因子超家族。自Ishiguro和Nakamura从甘薯中分离到SPF1后,WRKY便开始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目前已经从多种植物中分离出了WRKY基因并鉴定了其功能。许多研究表明,WRKY参与了植物体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尤其是在植物的抗病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陆地棉为材料,从中克隆得到一个新WRKY基因即GhWRKY3,并对其进行了表达特性分析及初步的功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