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2+胁迫对向日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gu0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锌的用途十分广泛,被运用于镀锌工业、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电池工业等众多领域,随着锌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的要排放大量的含锌废水,含锌废水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严重危害,具有持久性、毒性大、污染严重、处理难度大等特点。目前我国锌污染非常严重,因此加强含锌废水的处理,减少排放,刻不容缓。  本文采用向日葵种子为实验对象,以Zn2+为胁迫试剂,通过向日葵种子的萌发实验和幼苗的生理特性实验研究了向日葵的发芽率和生理指标等在重金属胁迫下的变化趋势,以期进一步为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机理以及重金属修复植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实验表明:植物本身的生长参数可以体现出重金属的胁迫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植物会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降低不利影响带来的伤害。  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1)在不同浓度Zn2+胁迫下,向日葵种子在萌发过程具有不同的表现。第2天开始,所有处理浓度下的种子均开始发芽;第5天时发芽率增长最快;在11天发芽期满时,发芽率最高的为1mg?L-1 Zn2+胁迫下的种子,最低的为50mg?L-1 Zn2+胁迫下的种子。  (2)随Zn2+浓度的增加,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即低浓度对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在 Zn2+浓度为1mg?L-1达到最大,发芽指数在Zn2+浓度为2mg?L-1达到最大。  (3)随Zn2+浓度的增加,茎长先增大而减小,Zn2+胁迫浓度为1mg?L-1的茎长达到最大;当Zn2+胁迫浓度大于1mg?L-1时,不同浓度Zn2+胁迫的根长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Zn2+胁迫浓度的增大对向日葵幼苗的茎长和根长具有抑制作用。  (4)Zn2+胁迫下向日葵幼苗的四种生物量指标与Zn2+浓度总体上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四种生物量指标随着Zn2+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Zn2+胁迫浓度的增大对向日葵幼苗的四种生物量指标具有抑制作用  (5)向日葵幼苗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与Zn2+浓度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即随着Zn2+胁迫浓度的增加,三者显著增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与Zn2+浓度具有非线性相关关系,随Zn2+胁迫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SOD和CAT活性分别Zn2+浓度在10mg?L-1和20mg?L-1时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
其他文献
该研究以大鼠DRG神经元的胞体作为反映初级感觉传入纤维外周突末梢和中枢突末梢的动物模型,运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水杨酸类药物、OT和SP对大鼠DRG
随着嵌入式便携设备在计算和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多媒体应用广受欢迎,但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耗费较高的能量。嵌入式便携设备一般都依赖电池供电,有限的电池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高动态环境下GPS接收机的载波跟踪环路,提出一种基于SR-UKF的载波跟踪算法,并完成该算法的FPGA设计实现。   由于载波跟踪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参
本研究发现并克隆了一个肝脏特异的人类DNA聚合酶基因,是POLλ的一个剪接体,命名为POLλ2。该基因的eDNA长2206bp,包含一个1452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82个氨基酸,位于人10号染色体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一种理想的溶血栓药物,能高效特异溶解因栓而不引起全身出血现象,早期应用t-PA的溶解血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最佳方案.目前市场上销售的t-P
怀孕期间的胎儿检测是母婴保健的重要过程。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控的胎儿监测,可以帮助产科医生确定胎儿的健康,尽可能早诊断疾病,并提高治疗效果。要实现胎儿监护,先要取得反映
噬菌体是自然界中最广泛存在的生物,其数量约为细菌的10倍。因此,细菌和噬菌体在自然界中一直存在着斗争和共存。一方面,细菌有一系列的免疫机制来抵抗噬菌体感染,如抑制噬菌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是由感觉神经释放的一种神经活性肽,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是目前体内已知的作用最强的扩血管物质.CGRP
电子鼻系统是对人类等哺乳动物嗅觉系统的模拟,根据气味来识别物质的类别和分类,具有样品处理简单、识别效果好、检测速度快、无损等优点。随着电子鼻技术的发展,电子鼻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