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治疗转归,以揭示其发病特点,提高对李斯特菌病的认识。[方法]:以计算机检索系统结合人工检索,对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1月~2014年12月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李斯特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以阐述其临床特点和转归。[结果]:1、在1999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李斯特菌病病人69例,成人非妊娠相关性、妊娠期和新生儿李斯特菌病各占68.1%、23.2%和8.7%,病例数呈明显增长趋势。2、妊娠期病例年龄(30±3.9)岁,发生在妊娠早、中、晚期分别为1例、8例、7例;临床表现为发热(93.8%)、血白细胞增高(78.6%)、胎盘急性胎膜绒毛膜炎(77.8%)、胃肠道症状(37.5%)、胎动减少或消失(31.3%)等;15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导致胎儿死亡8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经治疗存活7例;初始经验性抗微生物药物李斯特菌覆盖率低。3、6例新生儿均为播散性感染,除1例早产儿死亡外,5例存活。4、成人非妊娠期李斯特菌病47例,年龄平均(46.6±17.1)岁,男性18例(38.3%);临床表现为败血症(51.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5.5%)和败血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3.4%);91.5%病人存在基础病,以自身免疫病(46.8%)、恶性肿瘤(29.8%)多见;经验性抗生素有效覆盖率为27.7%;死亡率36.2%。5、21例(44.7%)的成人非妊娠感染发生在因基础疾病治疗的住院病人中,涉及7个病房,在时间和空间上无聚集现象。[结论]:在北京一家综合性医院近16年收治的69例李斯特菌病主要累及存在基础性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的病人及孕妇,尤其是因基础疾病住院中的病人;以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不良妊娠结局为主要临床表现,经验性抗生素有效覆盖率低,病死率高。因此,李斯特菌病的发病在我国可能被低估,需要提高警惕。